2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即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以下简称“文件”)正式发布。文件围绕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对“三农”工作进行系统部署,为当下及未来一段时期的“三农”工作明确方向。其中诸多内容与畜牧养殖行业紧密相关,对养猪人而言,释放出一系列关键信号。
一、稳产能、保安全、促转型
1、稳定生猪产能
养猪业作为农业的关键一环,其稳定发展不仅关乎肉食品的稳定供应,更直接影响到广大养殖户的生计。针对以往猪周期带来的剧烈波动,农业农村部已于2021年出台《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通过设定能繁母猪存栏量调控目标来稳定生猪产能。2024年,该方案进一步调整,将全国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目标下调至3900万头。
今年的文件明确提出“做好生猪产能监测和调控,促进平稳发展”,这一表述相较于去年的“优化生猪产能调控机制”,更加强调对产能的实际监测以及动态调控,以保障生猪市场的平稳运行。旨在确保产业发展稳定,维护养殖户的利益,也让消费者能享受到价格合理的猪肉产品。
2、保障粮食安全与饲料成本控制
粮食安全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也是养猪业稳定发展的前提。文件明确指出,要“多措并举巩固大豆扩种成果,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这一政策延续了“稳玉米、扩大豆”的策略。
一方面,通过提升大豆产能,能够增加豆粕等饲料原料的供应。另一方面,文件强调提升饲草生产能力,加快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这意味着将扩大优质饲草种植面积,推广饲料替代方案,如小麦替代玉米,能够有效缓解猪价低位与饲料高价的矛盾。
同时,2025年新增“养殖业节粮行动”,鼓励利用替代资源(如饲草)和科技创新,旨在深度发掘成本节约与效率提升的广阔空间。
3、推动集约化与生态化发展
在持续防控非洲猪瘟等重大疫病的基础上,文件新增“严格生猪屠宰检疫执法监管,强化重大动物疫病和重点人畜共患病防控。”的举措,覆盖养殖、屠宰全链条,对生态环保要求的提升促使养猪业向可持续方向发展。
一来要加强生猪屠宰环节监管,通过严格检疫执法和建立追溯体系,遏制非法屠宰,确保肉类食品安全供应;二来针对人畜共患病的严峻形势,加强基层兽医队伍建设,完善疫情监测网络,以减轻疫病对产业的负面影响。
二、2025年新突破
1、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
文件首次明确“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出“瞄准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等。
将生物育种、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纳入农业新质生产力范畴,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核心动力,为生猪养殖提供科技支撑。例如,扬翔股份智能设施楼房猪场的落地应用,通过精喂仪、智能环控、查情宝等系统优化疫病防控,全域数智育种技术提升育种效率,为行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2、逆周期调控机制深化
文件指出,“引导生猪生产适应性调整,做好逆周期调控”,通过动态监测预警和政策工具(如收储、补贴)来平滑市场波动。这一举措相较于以往的“稳产能”更具主动性和灵活性。
3、扶持“公司+家庭农场”模式
文件里强调要“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将联农带农作为政策倾斜的重要依据。”或许预示着可能会将扶持的重点放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上,这些主体涵盖了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以及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多个层面。
近年来,已经有不少大型养殖猪场开始尝试与家庭农场建立合作关系,它们不仅提供仔猪、饲料、疫苗等生产资料,还给予技术指导,并负责最终产品的回收与销售。
4、创新金融与土地支持机制
文件提出推广“畜禽活体、农业设施抵押融资贷款”,缓解养殖户资金压力;同时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券等对农业农村领域的倾斜。
简化养殖用地审批(如生产设施按农用地管理),但更强调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的用地便利性,支持其与加工环节的整合。
三、养猪人如何应对未来养猪业的新趋势
1.加强疫病防控
密切关注疫病动态,做好猪场的卫生消毒工作,定期接种疫苗,确保生猪的健康安全。
2.推进智能化养殖
积极引入智能化设备和技术,提高养殖的精准度和效率。同时,要注重培养自己的技术团队,确保智能化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维护。
3.注重环保
积极响应国家环保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污染排放,提高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率。避免因违规被整顿。
4.可持续发展
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合理规划养殖规模和布局。密切跟踪能繁母猪存栏量、猪粮比等指标,结合逆周期政策调整出栏节奏。
无论是规模场还是家庭农场,唯有主动拥抱绿色养殖、智能升级、链条延伸三大趋势,方能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考验中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