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针对生猪产业提出了多项政策,涵盖产能调控、种业创新、资源节约、联农带农、金融支持及人才培养等方面。这些政策不仅体现了国家对生猪产业稳定发展的重视,更通过具体措施推动行业向高效、绿色、可持续方向转型。以下结合实例逐一解析其核心意义。
总的来看今年的一号文件中直接提到“生猪”的只有一条:
生猪产能监管仍是第一要务
原文内容:
扶持畜牧业稳定发展。做好生猪产能监测和调控,促进平稳发展。支持以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为主体的奶业养殖加工一体化发展。严格生猪屠宰检疫执法监管,强化重大动物疫病和重只有点人畜共患病防控。
解读:这一举措旨在避免生猪产能的大幅波动,稳定市场供应。回顾以往猪周期,价格的暴涨暴跌给养殖户和企业带来巨大风险。比如在过去某轮猪周期下行阶段,由于市场供过于求,猪价大幅下跌,许多养殖户面临亏损,不得不削减产能,甚至退出市场。而当产能过度削减后,又引发后续供应短缺,价格再次大幅上涨,市场陷入恶性循环。
为稳定生猪产能,早在2021年农业农村部就出台了《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设定能繁母猪存栏量调控目标。2024年又对产能调控方案进行调整,如今持续做好监测和调控,就是让生猪产能保持在合理区间,保障市场供需平衡,稳定猪价,降低养殖户和企业的经营风险。
生猪屠宰检疫执法监管直接关系到上市猪肉的质量安全,旨在让消费者吃得放心。
种业振兴仍是重中之重
原文内容:
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发挥“南繁硅谷”等重大农业科研平台作用,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继续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
解读:种业是生猪产业的源头,优质种猪对提升生猪生产性能、肉质品质等至关重要。目前我国部分种猪依赖进口,种业发展面临挑战。“南繁硅谷”等科研平台汇聚科研力量和资源,通过产学研合作,有望培育出具有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抗病能力强等优良性状的突破性种猪品种。生物育种产业化则能加速种业创新,提高育种效率和精准度,培育出更适应市场需求的种猪,提升我国生猪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食物节约-饲料节约不可忽视
原文内容:
健全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扎实推进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推动粮食机收减损、适度加工和科学储存。
解读:其实这里文件内容更多提到的是用餐层面的节约,但是其实更大的节约在于畜禽养殖环节的节约。例如推广精准饲喂系统,减少饲料浪费。开发低蛋白日粮配方,减少豆粕依赖等等。通过技术创新降低饲料成本,缓解原料价格波动压力,同时减少资源浪费,推动绿色养殖。
抱团取暖:完善联农带农机制
原文内容:
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将联农带农作为政策倾斜的重要依据。引导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与农户等紧密联合与合作,通过保底分红、入股参股、服务带动等方式,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解读:支持家庭农场与合作社一体化:鼓励小规模养殖户联合成立合作社,共享资源(如饲料采购、疫病防控)。例如,生猪合作社整合50家家庭农场,统一采购饲料降低成本10%,并通过集中销售提升议价能力。此外,在生猪产业中,大型养殖企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通过多种方式带动农户增收。比如一些养殖企业与农户签订合作协议,为农户提供仔猪、饲料、技术指导,农户负责养殖,企业按约定价格回收生猪,保障农户收益。或者企业吸收农户入股,参与养殖利润分红,让农户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政策向联农带农效果好的主体倾斜,能激发他们带动农户的积极性,促进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衔接,推动生猪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同时增加农民收入。我们也可以看到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头部集团猪企都在加大这一块的比例,例如傲农生物重整后“公司+农户”的养殖占比可能会达到80%!
活体抵押,让养猪企业走得更远一些
原文内容:
推广畜禽活体、农业设施等抵押融资贷款。加强涉农资金项目全过程监管,着力整治骗取套取、截留挪用惠农资金等问题。
解读:生猪养殖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购买仔猪、饲料、建设养殖设施等都离不开资金支持。但许多养殖户尤其是中小养殖户,因缺乏抵押物,融资困难。推广畜禽活体、农业设施等抵押融资贷款,能拓宽养殖户融资渠道。例如,养殖户可以将存栏生猪作为抵押物向金融机构贷款,解决资金周转难题,用于扩大养殖规模、改善养殖条件、提升养殖技术,促进生猪产业的发展。
优质人才永远的振兴源头
原文内容:
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壮大农村各类专业人才和实用人才队伍。
解读:关于人才这个问题,在智能化和AI普及的情况下,对于高端智能设备使用和调试的人才也会更加稀缺,同时一些基础工作又可能被智能机器代替。通过人才培养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缩小规模场与散户的效率差距,推动产业均衡发展。
政策协同效应与行业展望
成本竞争白热化:头部企业通过技术优势将完全成本压至5-6元/斤,散户需依赖合作社或企业帮扶生存;
绿色转型加速:低碳养殖(如沼气发电)、资源循环利用成为政策扶持重点;
产业链整合:从育种、养殖到加工、销售的垂直整合模式主导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