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传统的供给周期论已经不能完全解释目前这轮猪周期为什么没有腾飞,我们尝试着对此进行理论上的解释,我们认为这轮周期没有腾飞的原因有以下几个:(1)猪肉需求不旺盛、增速下滑;
(2)居民消费习惯变迁制约猪肉需求;(3)进口猪肉替代国产猪肉;(4)规模化养殖降低生产成本;(5)玉米价格增速放缓避免了猪粮比迅速上升。
5、目前能繁母猪和生猪存栏量已经低于2010年的低点。2014年1月以后,猪粮比一直处于盈亏平衡点6以下。能繁母猪和生猪存栏量在价格走低的背景下还有下滑的趋势。那么新的一轮猪周
期有可能起飞吗?答案是肯定的。凡事都是物极必反。当价格继续走低时,养猪户一直处于盈亏平衡线以下,那么就会降低存栏量,甚至会降低能繁母猪存栏量,当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量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产生供不应求的市场局面。如果2015-2016年,中国经济能进一步企稳,那么需求面因素就会稳定,供给面因素重新占据上风,这时候,新一轮猪周期很有可能腾飞。
6、那么该如何理解猪周期呢?综上所述,可见猪周期不仅仅是由供给周期决定,需求面也对猪肉周期有着很大的影响,近几年这一影响正越发显著。经济增速下降后,会通过猪肉需求和生产
成本两个渠道影响猪肉价格。目前这轮猪周期没有腾飞主要的原因在于需求的因素成了主角,虽然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量一直在下降,但是需求下降的更多,才导致了价格的进一步走弱。
7、猪周期不会因为规模化养殖而消失,变化的只是波动的幅度和波峰、波谷的相对位置。随着规模化养殖范围的扩大和水平的提高,猪周期的波动幅度可能会变小,但不会消失。美国和中国
一样具有猪周期。
8、结合供需两方面因素来看,我们认为,2015年上半年猪肉价格还将下行或者低位震荡,后半年随着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量进一步下降,供给因素在猪肉价格的决定当中重占上风,配合政
策层面的收储,猪肉价格有望企稳回升,但由于需求面较弱,上升的幅度可能不会很高,猪肉价格可能正迎来史上最长的调整期。
9、在居民收入增速放缓,需求不振的条件下,对于今年物价的后期走势,结合猪周期节奏和基数效应,我们认为大概率将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其中猪价的反弹对下半年物价形成较大贡献,
全年CPI涨幅约1.4%左右,受制于债务周期的长期因素,仍将维持在较低的中枢水平。相比较PPI,CPI的滞后效应可能使得其相对PPI更慢出现反弹,即使经济在第二或第三季度出现阶段性企
稳,CPI仍难以出现大幅度的反弹。
一、猪周期和CPI的关系判断猪周期的走势对于CPI的判断意义非凡,从历史数据来看,CPI同比走势和猪肉同比非常一致,猪肉价格对我国CPI的影响非常大。2012-2015年,猪肉在CPI中所
占比重分别为3.27%、3.20%、3.17%和3.21%。当猪价上涨超过30%时,会拉动CPI1个百分点以上。2007和2011年猪肉价格涨幅都超过了30%,2007年8月猪肉同比达到80.9%,拉动CPI2个
百分点以上。猪肉在CPI中所占比重比较大和波动比较大共同导致了猪肉对我国CPI有较大影响。事实上猪肉价格和CPI两者拟合度非常高,2005至今两者相关系数为0.88。
二、“猪周期”存在吗我们对于猪周期的研究以22省市猪肉平均价格为基础,该数据最早追溯到2006年7月21日,从图形上可以看出,06年至今共有3个明显的猪周期,第一个猪周期是2006年7
月至2010年6月,共经历48个月;第二个周期是2010年6月至2014年4月,共经历46个月;第三个猪周期起始于2014年4月底,我们至今就在这一周期中。
我们可以得出几个观点:第一,猪周期确实存在,周期大概在3-4年;第二,每一轮猪周期的形态并不一致,波峰、波谷、周期长度都有一些差异;第三,此轮周周期显然与之前的2轮猪周期差异
较大,我们认为有必要对于这种差异找出原因。
三、猪周期的供给周期论
(一)传统供给周期论传统的观点认为供给周期决定猪周期的形成。
由于猪肉被认为是必需品,因此也被认为是需求零弹性,需求曲线因此更接近一条直线。那么猪肉的价格唯一由供给决定。因此蛛网理论较好的描述了猪周期的形成。
当上一期价格为P1时,农户根据简单价格预期,即认为这一期价格还会为上一期价格,来决定这一期的猪肉供给量,由于猪肉价格较低,农户会降低存栏量,减少猪肉供给,体现在供给曲线
S上,即供给量为Q1。当供给量为Q1时,由于猪肉市场供小于求,猪肉价格会出现上涨,根据需求曲线,价格会上涨到P2。到下一期,这时候上期猪肉价格上涨会重新带来农户饲养肉猪的热情,
仔猪价格会上涨,能繁母猪和生猪存栏量会进一步上升,带来猪肉供给的增加,这时候猪肉市场重新出现供大于求,猪肉价格再次下跌。这种现象不断重复出现,就产生了规律的猪周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