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多地少的浙江,在“螺蛳壳”里也做出了“大道场”。1月6日,农业部和浙江省在北京共同举办新闻发布会,宣布浙江成为全国唯一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并介绍了浙江省作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省的工作进展。
放眼全国,浙江发展农业的优势并不明显,那为什么农业部选择浙江作为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试点省呢?记者采访了农业部和浙江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且听他们一一道来。
“一张蓝图”绘到底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历来重视“三农”工作,近年来更是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不过,与此同时,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过于倚重资源消耗的发展路子已难以为继,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对地少人多的浙江而言,依靠资源消耗、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与生态文明、美丽浙江建设总体要求的矛盾则更早凸显。“浙江的人均耕地面积只有全国人均的三分之一左右,而且全省耕地数量少、耕地质量不高、后备资源不足,迫使浙江放弃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浙江省农业厅厅长史济锡介绍。
因此,从2003年开始,浙江省就明确提出了“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战略,较早起步探索生态循环之路。十多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始终把“高效”、“生态”作为农业发展主攻方向。
之后,浙江决定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作为重要内容,编制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制订发布了专项行动方案,按照“减量、清洁、循环”的要求,推进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废弃物循环利用和化肥农药减量等工作。全省农业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2013年底,浙江吹响“五水共治”集结号,倒逼经济转型升级和美丽浙江建设。浙江农业部门抓住机遇,主动迎战,通过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与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畜禽生态养殖提升,以及种植业肥药双控、减量三大工程,逐步实现农业的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
先行先试有基础
“发酵好的猪粪是天然有机肥料。”在浦江,浦南街道前于村的毛阳岗生态养殖场内,负责人王艾介绍,养殖场常年生猪存栏7000头以上,由于采用了“猪、沼、果”一体化的生态养殖模式,整个养猪场实现了零排放、零污染,用猪粪加工而成的生物有机肥,也成了周边蔬菜、葡萄、苗木种植户的抢手货。
在绍兴上虞区富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养殖场外建起了一个占地150亩的生态湿地,养殖场的污水经过大片“水净化精灵”狐尾藻的处理,排放的废水COD(化学需氧量)指标只有70mg/L,比生猪养殖场污水处理后排放的COD“国标”400mg/L低了300mg多!
而在龙游县,一条“猪粪收集——沼气发电——有机肥生产——种植业利用”的县域大循环链基本成型。龙游全县建成沼液池1.2万立方米,铺设沼液管网9500亩,在果蔬、茶叶、毛竹、苗木等种植区域大力推广农牧结合模式,将养殖小区的沼液通过管网输送到种植基地,在园区之间构建中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