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到村庄,大到现代化的农业园区,甚至全县域,这样的场景在浙江并不少见。“十二五”以来,浙江省农业部门以“清洁生产、循环利用”为主线,探索创新和集成推广出了一批县域大循环、园区中循环、农业主体小循环的样板区。
“从一家一户的零散农业模式,到规模发展、生态发展,再到现在的全产业链生态循环模式,我们始终在探索适合浙江的农业发展模式。”史济锡介绍。
不过,浙江为模式转变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2013年以来,浙江依法重新划定畜禽养殖禁限养区,截至目前已关停搬迁禁养区养殖场户7.4万家,调减生猪存栏564万头。
同时,测土配方施肥、使用商品有机肥、建立病虫害统防统治,甚至试点建立农药废弃包装物的回收处理机制,减少肥药的不合理使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等一系列以肥效提升和有机肥替代,从源头进行化肥、农药减量控害行动也已全面推进。
试点路径已明确
浙江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有基础,也有目标。
根据此前农业部与浙江省签署的《共同推进浙江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省建设合作备忘录》,对浙江省的试点建设提出了三年(2015-2017)左右时间、“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即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化肥、农药施用总量减少,畜禽养殖粪便与死亡动物、农作物秸秆、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或无害化处理,形成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体系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农业部也会从政策、资金、技术等全方位支持浙江试点。”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唐珂介绍,农业部各司局将与浙江省共同协调工作,并适时组织专家指导组合科研团队为浙江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先行先试提供支持。
“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不仅仅是一项试点,也是浙江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史济锡说,农业部门将通过“十百千万”示范创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化肥农药减量、清洁田园推进、农业节水、生态模式与技术集成推广、农产品品质提升和生态自觉提升等八大专项行动,确保目标达成。
首先,以环保的硬约束为底线,以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为重点,全面完成禁养区养殖场关停搬迁,完成年出栏生猪30万头以上的畜牧主产县(市、区)死亡动物无害化集中处理厂建设,并建立完善长效运行机制;2015年底,全面完成年存栏50头以上畜禽养殖场(户)污染治理和生态化提升,并进行达标验收。
同时,提高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有机肥应用、高效低毒农药替代等先进适用技术的到位率,以及秸秆和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利用与处置的覆盖面。到2017年,全省氮肥使用量比2013年减少6%;化学农药使用量比2013年减少9%;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另外,按照主体功能区、农业“两区”建设规划和农牧结合、循环利用要求,在种养业空间及产业内部实行生态化布局,形成产业循环。在湖州、衢州两市和16个县(市、区),打造全境域推进、全领域覆盖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构筑县域大循环;结合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建成110个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形成园区中循环;培育1000个以上示范主体,形成一批生态农业主体小循环样板;通过畜牧养殖场整治提升,建设1万个以上生态牧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