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颠覆商业模式。互联网改造传统农牧业的曙光开始照进现实。传统的农牧企业需要意识到,进入互联网时代,用户价值、利润公式、产业定位、核心资源和流程的重新定义变成可能。运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帮助饲料企业实现标准化生产、创建廉价且高效的营销入口、树立优质安全的品牌形象、实现稳健经营、深度融合产业链等。未来饲料业的生态链也许是:饲料其实是可以不赚钱的,可以凭借专业技术的增值服务,成熟的物流配送,来达到盈利目的。这里特别强调,饲料电商不是很多传统饲料企业拥抱互联网的唯一途径,物流问题不能妥善解决、线上线下的利益不能协调好,不要匆忙上马为好。
其二,颠覆产品。近年来,传统的玉米——豆粕型饲粮作为基础的饲料配方技术正在遭受挑战,随着营养基因组学、蛋白质工程、发酵工程、机械智能化等高新技术的运用,将会给饲料配方技术带来一场革命性的突破。未来会有更多的饲料企业主动与客户捆绑在一起,站在客户需求的角度开发产品,并向精品战略进军。对于许多饲料企业来讲,一致面临的最现实的挑战就是产品结构的调整,这是一个伤筋动骨的事情。因为,如果太过激的话,就会趋于形式化,从而忽视变革公司组织的基本目的。如果动作太迟缓,市场又不会给予太多的时间与机会。
当然,大型饲料企业依然拥有明显的领先优势,在这场转型中,把握机会的能力无疑更强。它们储备了行业领先的技术和人才,对行业趋势的判断往往更加准确,有能力整合更多优势资源,也有一整套成熟的机制应对风险。但这些领先企业同时也或多或少患有大企业病,比如臃肿、官僚化、决策缓慢、效率低下等。那么,一旦这些优势只是被用来保护自己固有的市场地位,看似牢不可破,但其实潜藏着更大的危机。一旦行业格局出现大的改变,其本身存在的问题反而会被放大,之前积累的东西就可能灰飞烟灭了。
一些大型饲料企业已经意识到这些挑战,试图通过自己的方式,打造真正的核心竞争力。薛华在反思之后,更加坚定地执行服务营销战略(虽然正在遭遇阵痛期,但这是行业方向之一,做好了,功德无量);陈俊海在反思之后,强调精英营销模式,同时以入股等方式与生猪养殖企业形成同盟,实现产业链延伸;邵根伙在反思之后,明确表态不再奉行大幅扩张的战略,经营重心转向组织变革,架构扁平化,聚焦产品,提高专业化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在竞争空前激烈、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下,有更高感知力,更好适应性的组织结构自身就是一部帮助企业探索未来战略的雷达
回到文中开头的话题,价格战、人海战术不具备可持续性。随着饲料业的转型愈加深入,相对粗放经营的饲料企业在迈向精细化发展的道路上,裁员潮、离职潮、转业风恐怕会愈演愈烈。未来饲料企业需要专业技术扎实、实战丰富、执行力强的综合型的营销人员。那么,营销人员若不能进行自我增值,等待他们的会是一个相当残酷的现实。
对于饲料企业而言,商业就是一场持久战,一开始比的是灵感、勇猛和运气,接下来拼的是坚忍、格局和理性。置身于一个大变革的时代,若无法抵抗颠覆者的挑战,那么不管企业曾经多么辉煌,衰落几乎难以避免,难逃被颠覆的命运。那么,主动融入这个时代,将是最佳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