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page]
图表3.猪价表现出季节性特征明显Q1>Q2<Q3<Q4(除个别年份外)
仔猪价格的走势和生猪价格基本吻合,然而其波动幅度要大的多。疫情对于仔猪价格波动幅度的影响非常大。在过去两个周期的开始阶段,均爆发了大规模的疫情,并且这些疫情是直接影响母猪或仔猪的供应,从而导致仔猪价格大幅上涨。如2007年春夏季,全国范围内爆发了蓝耳病,母猪和哺乳期的仔猪感染该病毒的概率和死亡率很高;2011年春季,全国范围内爆发了仔猪腹泻,死亡率也非常高;2012年春季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再次爆发了仔猪腹泻,从而导致仔猪独立于生猪走出了一拨上涨行情。因此,即使猪肉价格反弹,如果没有大规模疫情作为催化剂,仔猪反弹的幅度可能会低于前面两个周期。
观察美国1970年至今的生猪价格,我们发现美国的猪价在持续演绎着周期波动,如果按照最低点到最低点的时间长度来看,最短的周期是28个月,最长的长达54个月。其同比价格增减幅度在1970-1980年也曾高达100%左右,然而从80年代左右开始进入50%以内的震荡区间。
中国和美国的生猪养殖最大的区别在于美国的规模化程度高,5,000头以上的养殖场库存占比已经超过60%,而中国该比率仅为11%。在规模化的养殖方式下,美国的生猪养殖效率更高,疫情防疫更加先进。这些区别造成了美国猪周期平均来讲比中国的周期略长,并且价格波动的幅度小于中国猪价。从中美猪肉价格波动的过程中,初步得出两点结论:(1)猪价价格呈现周期波动的趋势在规模化市场和分散养殖市场同样存在;(2)随着规模养殖比率和疫情防治能力的提升,周期可能延长,波动幅度可能收窄。
“猪周期”背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面对价格变化时,供给并不能及时调节,而是需要经历较长的养殖周期。从开始补栏/退出母猪后,一般需要经历12个月的时间才能看到生猪供给的变化。这个最基本的特征决定了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市场都很难走出“猪周期”的怪圈。中国散户“追涨杀跌”的行为和美国规模养殖场规模扩张的行为有所差别,导致周期内波动幅度和周期长短有所差异。在猪价走高的时候,对价格更为敏感的中国散户会积极扩大规模,而美国的规模猪场则表现为在较为充足的现金流和资本的支撑下加快规模扩张的速度。在猪价走低的时候,中国的散户会因为承受不了较长时间的亏损而快速退出市场,而美国的规模猪场则会表现为放慢扩张的速度。可以看到这两种行为中,中国的散户对猪肉价格的反应更为灵敏,2010年中国50头以下的散户仍然占有生猪养殖群体的35%之多,而猪肉作为需求较为刚性的必须消费品,供应发生10%的变化则能带来价格的大幅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