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欢喜有人忧。在生猪产业链上,受猪肉价格影响最小的是产业链末端像王大姐这样的零售摊主,受价格波动影响最大的是那些养猪户。
一头猪从养猪场到餐桌,大致要经过养猪场-猪贩子-屠宰场-批发市场-零售市场5道环节。一位养猪户表示:“每头猪要经过这5道环节之后,才能装进百姓菜篮子。每道环节都与利益挂钩。”
据了解,以生猪收购价格6.5元/斤计算,生猪检测后送往屠宰场,猪贩子要加价0.3元/斤,定点屠宰场对每只猪的宰杀费为30元,以每头猪200斤计算,平均每斤肉分摊0.15元,然后再检验检测、去皮、去毛、排酸,剩下的140斤猪肉才能进入批发商环节,算上运输费、人工费,批发商要加价1.5元/斤卖给零售商,这时生猪价格已达到8.45元/斤,除去运输费、摊位费、营业税等,零售商平均一斤肉能获利0.5元左右。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越接近产业链末端,受价格波动影响越小,因为零售商的加价通常是固定的,每斤加几毛,在猪肉价格较低时,他们多卖多赚,猪肉价格高了,他们就少卖少赚,所以即使利润再低也不至于赔钱。
“猪周期”
不按常理出牌
这次的“猪肉降价狂潮”让养猪户王志友有些坚持不住了。他干养猪这行13年,经历了多少次“猪周期”,但是从喜到悲的巨大心理落差这还是头一次,他说:“去年赚了,今年就得赔,但没想到赔得这么惨!”
养猪场是生猪产业链的第一道环节,猪
肉价格的高低严重影响着他们的钱袋子鼓还是瘪。在“猪周期”作用下,每逢猪肉价格达到高峰时,养猪户虽然赚钱,可利润并不丰厚,因为这时养的猪数量很少。2011年是个例外,这些养猪户赶上了难得一遇的“疯狂盛宴”,很多养猪场在那几个月赚得盆满钵满。事隔7个月,“猪周期”怪圈开始呈现,价格高峰已过,价格低谷提前而至,不按常理出牌的“猪周期”让很多养猪户措手不及。
记者来到幸福镇光明村天旺养殖场时,养殖场负责人王志友正向猪贩子诉苦:“别还价了,我都是赔钱卖给你们的,价格再低我赔得就更多了。”这批猪卖出了今年的最低价6.2元/斤,王志友无奈地说:“这批猪算是白养了。”
养猪13年中,王志友深刻地记得与此景相似的是2007年,那年他几乎血本无归。2007年初,猪肉价格一直低位运行,生猪价格低至6元/斤,进入4月份,生猪再便宜都没人要。王志友每天守着电话,盼着猪贩子打电话来收猪,可电话却一直没响,最后他实在忍不住了,主动打给猪贩子,哀求人家收猪。那一年,王志友赔了20多万元,很多和他一起养猪的人都干不下去了,而王志友的投资大部分是贷款,放弃就意味着背负沉重债务,他决定孤注一掷扩大生产,趁着仔猪便宜,他大量购进仔猪。结果,2007年12月开始,猪价大涨,这比王志友的预测提前了两个月。事隔5年,相似的惨烈又来了,王志友说:“这也怨我,太急躁了,没有深入分析市场行情。”去年趁着行情好,他增加了2000头仔猪、300头母猪,可是今年玉米价格和人工费涨了,再算上水、电、燃气费,每天养猪的成本就要5000元。“我实在搭不起了,按现在的价格卖,我能收回成本,万一过几天价格再低,我真要赔个底朝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