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猪肉价格持续保持低位运行,作为CPI中占比超过20%的重要商品,其价格的稳定性对于宏观经济至关重要。2025年9月16日,农业农村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了生猪产能调控企业座谈会,明确要求各养殖主体落实减产任务,特别是要求大型养殖集团在年底前减少100万头生猪的生产。同时,对于未达标的养殖主体,相关部门将实施停补贴、停信贷等惩戒措施,标志着生猪行业的产能去化进入加速阶段,养殖板块的投资配置窗口逐渐显现。
生猪周期是养殖行业的核心驱动力,然而自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以来,传统的生猪周期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过去的周期通常为3-5年一轮,价格上涨期持续1-2年,随后进入2-2.5年的下跌阶段,最后经过约10个月的二次探底。而根据最近的数据,2022年和2024年猪价的上行期仅为4-5个月,盈利水平明显下降,生猪养殖的景气高点的头均利润远低于2016年和2019年的水平,亏损期却显著延长。
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在于行业规模化的推进和养殖效率的提升。大型猪企凭借丰富的资金和产能储备,往往不会像散户一样随意追涨杀跌。在行情不佳时,他们会通过维持出栏来摊薄固定成本,而在行情好转时,快速释放闲置产能。因此,供给调节的功能被削弱。同时,母猪的繁殖效率也在不断提高,能繁母猪的存栏波动幅度变小,传统的“母猪-供给”关联性减弱,但猪价的弹性依然存在。
当前,生猪养殖行业正处于产能去化的初期阶段。猪价下行已超过一年,行业整体接近盈亏平衡点,部分规模化养殖场已经陷入亏损,面临被动去化的压力。结合政策的主动调控,未来的产能去化有望进一步加速。根据最新数据显示,行业规模化养殖比例已达到70%,小型养殖户正加速退出市场,行业龙头企业则向“养殖-屠宰-流通”全产业链延伸。如果猪价触底反弹,上市的猪企将凭借成本优势和市场份额受益。
生猪周期经历了从传统模式向非常态的变革。2015年前,猪周期通常为3-5年一轮。但自2018年非洲猪瘟后,周期长度缩短,价格和盈利水平大幅降低,亏损期显著延长,反映出行业的深刻变革。以往的“能繁母猪-供给-价格”模式已不再适用,行业集中度提升,大型养殖企业主导市场,其生产决策更加理性。
规模化养殖的推进和养殖效率的提升,改变了供给调节的机制。如今,生猪的供应不再仅依赖于小型养殖户的增减,而是由大型养殖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合作来决定。这使得生猪价格的波动幅度显著减小,同时也改变了养殖户的盈利动态。
总的来看,当前的生猪养殖行业正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随着政策的不断出台和行业的加速去化,未来的生猪市场将更加规范,养殖企业也将更加注重生产效率与成本控制。投资者需要密切关注行业动态,及时调整投资策略,以把握潜在的投资机会。
生猪周期是养殖行业的核心驱动力,然而自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以来,传统的生猪周期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过去的周期通常为3-5年一轮,价格上涨期持续1-2年,随后进入2-2.5年的下跌阶段,最后经过约10个月的二次探底。而根据最近的数据,2022年和2024年猪价的上行期仅为4-5个月,盈利水平明显下降,生猪养殖的景气高点的头均利润远低于2016年和2019年的水平,亏损期却显著延长。
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在于行业规模化的推进和养殖效率的提升。大型猪企凭借丰富的资金和产能储备,往往不会像散户一样随意追涨杀跌。在行情不佳时,他们会通过维持出栏来摊薄固定成本,而在行情好转时,快速释放闲置产能。因此,供给调节的功能被削弱。同时,母猪的繁殖效率也在不断提高,能繁母猪的存栏波动幅度变小,传统的“母猪-供给”关联性减弱,但猪价的弹性依然存在。
当前,生猪养殖行业正处于产能去化的初期阶段。猪价下行已超过一年,行业整体接近盈亏平衡点,部分规模化养殖场已经陷入亏损,面临被动去化的压力。结合政策的主动调控,未来的产能去化有望进一步加速。根据最新数据显示,行业规模化养殖比例已达到70%,小型养殖户正加速退出市场,行业龙头企业则向“养殖-屠宰-流通”全产业链延伸。如果猪价触底反弹,上市的猪企将凭借成本优势和市场份额受益。
生猪周期经历了从传统模式向非常态的变革。2015年前,猪周期通常为3-5年一轮。但自2018年非洲猪瘟后,周期长度缩短,价格和盈利水平大幅降低,亏损期显著延长,反映出行业的深刻变革。以往的“能繁母猪-供给-价格”模式已不再适用,行业集中度提升,大型养殖企业主导市场,其生产决策更加理性。
规模化养殖的推进和养殖效率的提升,改变了供给调节的机制。如今,生猪的供应不再仅依赖于小型养殖户的增减,而是由大型养殖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合作来决定。这使得生猪价格的波动幅度显著减小,同时也改变了养殖户的盈利动态。
总的来看,当前的生猪养殖行业正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随着政策的不断出台和行业的加速去化,未来的生猪市场将更加规范,养殖企业也将更加注重生产效率与成本控制。投资者需要密切关注行业动态,及时调整投资策略,以把握潜在的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