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改革委稳定猪价政策,包括限制产能扩张、降低生猪出栏均重、限制二育等,预计将持续全面落实,生猪养殖行业迎来关键政策信号。
继相关部门出手调控母猪产能与二次育肥后,政策层面再度出台“组合拳”调控生猪产能。据媒体报道,近期多家猪企参加了“生猪生产调度会”,会议提出了具体的生猪生产调控目标,将对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在现有基础上调减100万头左右,降至3950万头。
政策释放积极信号
6月10日,农业农村部于召开了“生猪生产调度会”,全国畜牧总站和各省农业农村厅参加。这次会议对各省提出了具体的生猪生产调控目标,主要政策包括:全国能繁母猪调减100万头至3950万头;优化生猪生产,加大弱仔淘汰力度,引导降低出栏体重,国储收储体重要求降至115公斤;加强监测,地方也要将二育等情况纳入监测,每月向农业农村部上报能繁、存栏、均重、二育等情况。
本次调控并不仅限于头部集团企业,而是面对整个生猪养殖行业的调控。目前头部企业已经做出表率,稳步降低能繁母猪存栏量,并明确了降重计划,未来2-3个月的时间里将均重降至120公斤。
此前的5月底,国家相关部门已召开会议协调去产能。多家企业禁止售卖二次育肥已经在执行当中,其中,牧原股份(002714)相关人士表示,“当前公司结合内外部情况,决定不对二次育肥客户出售商品猪。相关部门具体政策信息还请以官方文件为准。”
在出台剑指生猪产能政策的同时,国家在启动冻肉收储方面也开始积极行动。6月11日,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竞价交易1万吨,这是2025年以来首次真正意义的国产冻猪肉收储,此前5次收储都属于等量轮储,此次承储企业需在8月10日前保质保量完成入库。
短短一个月内,“打击二次育肥、控出栏体重、暂停扩产、启动冻肉收储”四重政策密集落地。政策调控密度与力度超乎以往,向外界释放出了明确的“稳猪价”积极信号。
各有侧重的调控
从政策设计来看,每项措施各有侧重。
对于暂停二次育肥销售,中国猪产业链生态圈平台(CPICP)会长姜树林分析称,该项措施针对的是市场投机行为,减少人为制造的供应波动。历史数据表明,二次育肥等投机行为会导致猪价波动率从±25%扩大至±40%,而通过切断投机链条,政策推动价格回归供需基本面。
在降体重方面,国储收储体重要求降至115公斤,旨在引导养殖户降低出栏体重。降低出栏体重可减少市场上猪肉供应量,避免因供应过剩导致价格下跌。同时,较轻体重的生猪在养殖过程中所需饲料和养殖时间相对较少,有助于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对能繁母猪产能的调控,则被视为影响更长远的战略举措。能繁母猪就是能生猪崽的“猪妈妈”,是整个生猪产业的“产能发动机”。该项措施旨在从源头控制产能过度增长,避免未来12-18个月(母猪生产周期)的供应过剩,对2026年的生猪行情构成显著利好。
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调降100万头并非小事。历史上,除了2019年非洲猪瘟导致的不正常减产以外,正常周期内调减百万头母猪的情形,此前从未出现过。现在要减100万头,相当于给这个“发动机”主动降速,目标是让生猪供应量降下来。
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目标3950万头,是什么水平呢?自养猪业克服非洲猪瘟、全面复产以来,中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减产到4000万头以下的情况只出现过一次,即在经历漫长周期后的2024年初曾经短暂降至3992万头。
本次3950万头的调控目标,与农业农村部2025年初的表态一致:继续盯住全国3900万头的能繁母猪保有量这个产能“总开关”,引导养殖场户及时调整养殖规模和出栏节奏,推动供需更好匹配。
继相关部门出手调控母猪产能与二次育肥后,政策层面再度出台“组合拳”调控生猪产能。据媒体报道,近期多家猪企参加了“生猪生产调度会”,会议提出了具体的生猪生产调控目标,将对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在现有基础上调减100万头左右,降至3950万头。
政策释放积极信号
6月10日,农业农村部于召开了“生猪生产调度会”,全国畜牧总站和各省农业农村厅参加。这次会议对各省提出了具体的生猪生产调控目标,主要政策包括:全国能繁母猪调减100万头至3950万头;优化生猪生产,加大弱仔淘汰力度,引导降低出栏体重,国储收储体重要求降至115公斤;加强监测,地方也要将二育等情况纳入监测,每月向农业农村部上报能繁、存栏、均重、二育等情况。
本次调控并不仅限于头部集团企业,而是面对整个生猪养殖行业的调控。目前头部企业已经做出表率,稳步降低能繁母猪存栏量,并明确了降重计划,未来2-3个月的时间里将均重降至120公斤。
此前的5月底,国家相关部门已召开会议协调去产能。多家企业禁止售卖二次育肥已经在执行当中,其中,牧原股份(002714)相关人士表示,“当前公司结合内外部情况,决定不对二次育肥客户出售商品猪。相关部门具体政策信息还请以官方文件为准。”
在出台剑指生猪产能政策的同时,国家在启动冻肉收储方面也开始积极行动。6月11日,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竞价交易1万吨,这是2025年以来首次真正意义的国产冻猪肉收储,此前5次收储都属于等量轮储,此次承储企业需在8月10日前保质保量完成入库。
短短一个月内,“打击二次育肥、控出栏体重、暂停扩产、启动冻肉收储”四重政策密集落地。政策调控密度与力度超乎以往,向外界释放出了明确的“稳猪价”积极信号。
各有侧重的调控
从政策设计来看,每项措施各有侧重。
对于暂停二次育肥销售,中国猪产业链生态圈平台(CPICP)会长姜树林分析称,该项措施针对的是市场投机行为,减少人为制造的供应波动。历史数据表明,二次育肥等投机行为会导致猪价波动率从±25%扩大至±40%,而通过切断投机链条,政策推动价格回归供需基本面。
在降体重方面,国储收储体重要求降至115公斤,旨在引导养殖户降低出栏体重。降低出栏体重可减少市场上猪肉供应量,避免因供应过剩导致价格下跌。同时,较轻体重的生猪在养殖过程中所需饲料和养殖时间相对较少,有助于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对能繁母猪产能的调控,则被视为影响更长远的战略举措。能繁母猪就是能生猪崽的“猪妈妈”,是整个生猪产业的“产能发动机”。该项措施旨在从源头控制产能过度增长,避免未来12-18个月(母猪生产周期)的供应过剩,对2026年的生猪行情构成显著利好。
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调降100万头并非小事。历史上,除了2019年非洲猪瘟导致的不正常减产以外,正常周期内调减百万头母猪的情形,此前从未出现过。现在要减100万头,相当于给这个“发动机”主动降速,目标是让生猪供应量降下来。
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目标3950万头,是什么水平呢?自养猪业克服非洲猪瘟、全面复产以来,中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减产到4000万头以下的情况只出现过一次,即在经历漫长周期后的2024年初曾经短暂降至3992万头。
本次3950万头的调控目标,与农业农村部2025年初的表态一致:继续盯住全国3900万头的能繁母猪保有量这个产能“总开关”,引导养殖场户及时调整养殖规模和出栏节奏,推动供需更好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