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伊始,全国猪价走势可谓跌宕起伏,吸引了众多养殖户与业内人士的目光。7月1日起,猪价喜迎“开门红”,全国生猪均价大幅上涨,多地猪价涨幅显著,广东地一度成为全国最高价,达到17.2元/公斤。然而,好景不长,从7月4日起,多地猪价转头下跌。猪价涨势戛然而止,开启回调之路。短短一周内,猪价走势为何出现如此戏剧性反转?让我们一同深入剖析。
猪价创新高后“跳崖”
7月猪价先扬后抑的戏剧性反转,实则是多方市场力量博弈的结果。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月初猪价上涨,主要因养殖端集体看涨后市,中小散户及规模企业通过压栏惜售、二次育肥延长生猪饲养周期,减少市场供应;同时,集团企业主动缩量出栏,加剧阶段性供需失衡。专家表示,这种供应收紧促使多地猪价上行,广东等地更是触及17.2元/公斤的高价。
但市场很快迎来反转。从7月4日起,猪价持续走低,根源在于供需格局生变。一方面,随着猪价上涨,部分养殖户选择逢高出栏,市场供应增加;另一方面,据商务部消费数据显示,当前终端猪肉消费仍处于淡季,需求疲软,难以支撑高价。此外,屠宰企业为控制成本,开始集体压价收购,进一步打压猪价。促使养殖户理性出栏,最终推动猪价回调。

综合来看,7月猪价大概率“先扬后抑”:上旬受压栏惜售、短期供需偏紧等支撑,价格或冲击15.5-16元/公斤阶段性高点;中下旬随着雨季结束、疫病影响消退及新增出栏量释放,价格可能震荡回落。建议养殖户及时兑现利润,避免盲目压栏;行业需通过产能优化、成本控制实现转型升级,跳出周期怪圈。
猪价创新高后“跳崖”
7月猪价先扬后抑的戏剧性反转,实则是多方市场力量博弈的结果。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月初猪价上涨,主要因养殖端集体看涨后市,中小散户及规模企业通过压栏惜售、二次育肥延长生猪饲养周期,减少市场供应;同时,集团企业主动缩量出栏,加剧阶段性供需失衡。专家表示,这种供应收紧促使多地猪价上行,广东等地更是触及17.2元/公斤的高价。
但市场很快迎来反转。从7月4日起,猪价持续走低,根源在于供需格局生变。一方面,随着猪价上涨,部分养殖户选择逢高出栏,市场供应增加;另一方面,据商务部消费数据显示,当前终端猪肉消费仍处于淡季,需求疲软,难以支撑高价。此外,屠宰企业为控制成本,开始集体压价收购,进一步打压猪价。促使养殖户理性出栏,最终推动猪价回调。

综合来看,7月猪价大概率“先扬后抑”:上旬受压栏惜售、短期供需偏紧等支撑,价格或冲击15.5-16元/公斤阶段性高点;中下旬随着雨季结束、疫病影响消退及新增出栏量释放,价格可能震荡回落。建议养殖户及时兑现利润,避免盲目压栏;行业需通过产能优化、成本控制实现转型升级,跳出周期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