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产业链大致可以划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主要部分。
上游主要包括饲料生产商、动保产品(兽药、疫苗)供应商以及至关重要的种猪培育企业。中游则是产业的核心——生猪的规模化养殖。下游则连接着消费市场,主要包括生猪屠宰、肉制品深加工以及最终的零售分销渠道。生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互为支撑。后续一个阶段,将会从上游自下游全方位梳理和对比。那么首先,我们从最源头的育种开始这一阶段的分析。
育种,作为整个产业链的“皇冠上的明珠”,无疑位于金字塔的最顶端。祖代种猪和父母代种猪的生产效率,例如PSY等关键指标,直接决定了后续商品代生猪的供应潜力和扩繁速度。优良的猪种是提升生产性能的基石,直接关系到产仔数(如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PSY)、生长速度(如日增重,ADG)、饲料转化率(FCR)、胴体品质、猪群健康度、抗病能力及最终的猪肉品质。高效的繁育管理则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优良品种的遗传潜力,优化母猪群的繁殖周期,降低单位成本。

对于年出栏数百万甚至数千万头的大型养殖集团而言,PSY每提高一头,或FCR每降低0.1,都意味着巨大的成本节约和效益提升。因此,对种猪选育和繁育体系的投入,已成为上市猪企战略布局的重中之重。
在“猪周期”频繁波动、养殖利润空间承压的背景下,通过遗传改良和提升繁育效率来降低盈亏平衡点,成为企业穿越周期、保持竞争力的核心手段。
一、繁殖性能:追求更高的PSY、产仔均匀度和仔猪成活率
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PSY)是衡量猪群繁殖生产力的核心指标,行业目标已提升至30头甚至更高。母猪的产仔数(即活产仔猪数)是提升PSY的主要驱动力。从遗传潜力来看,现代母猪已具备年产30头仔猪的能力。

据估计,美国母猪的遗传潜力已从2004年的接近26头PSY,提升至2010年的28.5头,当前则更接近30头。
具体到各大育种公司的表现:
Topigs Norsvin在加拿大的客户在2023年的SMS生产性能标杆管理中,平均PSY达到创纪录的29.12头,其中排名前10%的猪场更是达到了33.56头。
Genus PIC的加宝莉®母猪在菲律宾当地生产者的饲养下,PSY可达到30.0-30.1头,显著高于当地行业平均水平的23.5头。欧洲的数据也显示其PSY有望超过30头。
然而,追求高产仔数也伴随着挑战。过度高产可能导致仔猪出生重下降、断奶前死亡率升高、母猪产程延长、死胎率增加,并对母猪健康和使用寿命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在产仔数、仔猪成活率和母猪福利之间取得平衡至关重要。
二、生长与饲料效率:优化ADG和FCR——直接影响饲料成本
饲料转化率(FCR)对养殖效益至关重要,但其精确测定通常耗时费力。饲料成本是生猪养殖中最大的一项支出,豆粕和玉米占比超过50%。

PIC的核心育种群在过去六年间,日增重和饲料转化效率每年约有2%的遗传进展。PIC®337父系以其无与伦比的饲料转化率和优越的生长速度闻名,PIC®800父系则以行业领先的生长速度和有竞争力的饲料效率为特点。Topigs Norsvin的TN Tempo父系专为低成本生产而设计,TN Duroc则注重饲料效率,其Talent品系也以低FCR和高ADG为选育重点。PIC的加宝莉®母猪每生产一头断奶仔猪的饲料成本更低,据称每年比竞争对手品系少消耗100-150公斤饲料。
日增重(ADG)通常在1.5至2.0磅/天(约0.68-0.91公斤/天)之间。PIC的后备母猪培育目标是日增重达到1.33-1.77磅/天(600-800克/天),以确保在合适的体重达到配种状态。FCR的改善直接减少了每单位增重所需的饲料消耗,从而显著降低生产成本。更快的ADG则缩短了猪只达到上市体重的天数,节省了饲料和栏舍占用成本。
三、胴体品质与价值:瘦肉率、背膘厚度及满足屠宰加工需求
背膘厚度(遗传力0.50)、眼肌面积(遗传力0.45)和瘦肉率(遗传力0.48)等胴体性状均具有中到高度的遗传力。历史上,通过遗传选育在降低背膘厚度和提高瘦肉率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屠宰加工企业通常会对符合特定瘦肉率和品质标准的胴体支付额外溢价。因此,育种公司也将这些性状纳入选育目标,例如PIC®327品系专注于重体重下的高瘦肉率,Topigs Norsvin的TopPi皮特兰父系则以高瘦肉率著称。
四、培育抗逆性:抗病育种的经济影响
以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俗称蓝耳病)为代表的疫病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通过育种手段增强猪群的抗病性已成为重要的应对策略
PRRS被认为是限制生猪生产、推高成本并损害猪只健康与福利的主要疾病之一。据估计,PRRS的发生会使抗生素的使用需求增加超过200%。

传统的针对一般健壮性和免疫应答能力的选育;利用基因组选择技术鉴定与抗病性相关的遗传标记;以及更具突破性的基因编辑技术以实现对特定疾病的抵抗力。抗病育种的经济效益是多方面的,包括降低猪只死亡率、减少兽医和药物费用、改善健康猪群的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以及减少抗生素使用(这本身也带来了市场和法规层面的益处)。
遗传选育在PSY、FCR、ADG和胴体组成等关键经济性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改良成果。这些进展通过提高产出(更多的仔猪、更快的生长速度、更优的胴体)和减少投入(特别是单位增重的饲料消耗),从根本上提升了猪场的盈利能力。
在规模化养殖运营中,FCR或PSY哪怕仅有单个百分点的提升,其经济影响也会被显著放大,这使得对优良遗传物质的投资具有高度的杠杆效应。饲料是生产成本中的最大头,而FCR直接决定了总饲料消耗量。FCR每降低0.1,意味着每头猪的饲料消耗减少。对于一个年出栏数万甚至数十万头生猪的猪场而言,这种单位成本的微小节省将累积成巨大的总成本节约。同样,PSY每提高1头,意味着每头母猪每年能多提供1头断奶仔猪。对于一个存栏5000头母猪的单位来说,这就意味着每年增加5000头商品猪,带来可观的额外收入。因此,投资于能够带来这些边际改良的优越遗传物质,其回报往往是巨大的。
上游主要包括饲料生产商、动保产品(兽药、疫苗)供应商以及至关重要的种猪培育企业。中游则是产业的核心——生猪的规模化养殖。下游则连接着消费市场,主要包括生猪屠宰、肉制品深加工以及最终的零售分销渠道。生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互为支撑。后续一个阶段,将会从上游自下游全方位梳理和对比。那么首先,我们从最源头的育种开始这一阶段的分析。
育种,作为整个产业链的“皇冠上的明珠”,无疑位于金字塔的最顶端。祖代种猪和父母代种猪的生产效率,例如PSY等关键指标,直接决定了后续商品代生猪的供应潜力和扩繁速度。优良的猪种是提升生产性能的基石,直接关系到产仔数(如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PSY)、生长速度(如日增重,ADG)、饲料转化率(FCR)、胴体品质、猪群健康度、抗病能力及最终的猪肉品质。高效的繁育管理则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优良品种的遗传潜力,优化母猪群的繁殖周期,降低单位成本。

对于年出栏数百万甚至数千万头的大型养殖集团而言,PSY每提高一头,或FCR每降低0.1,都意味着巨大的成本节约和效益提升。因此,对种猪选育和繁育体系的投入,已成为上市猪企战略布局的重中之重。
在“猪周期”频繁波动、养殖利润空间承压的背景下,通过遗传改良和提升繁育效率来降低盈亏平衡点,成为企业穿越周期、保持竞争力的核心手段。
一、繁殖性能:追求更高的PSY、产仔均匀度和仔猪成活率
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PSY)是衡量猪群繁殖生产力的核心指标,行业目标已提升至30头甚至更高。母猪的产仔数(即活产仔猪数)是提升PSY的主要驱动力。从遗传潜力来看,现代母猪已具备年产30头仔猪的能力。

据估计,美国母猪的遗传潜力已从2004年的接近26头PSY,提升至2010年的28.5头,当前则更接近30头。
具体到各大育种公司的表现:
Topigs Norsvin在加拿大的客户在2023年的SMS生产性能标杆管理中,平均PSY达到创纪录的29.12头,其中排名前10%的猪场更是达到了33.56头。
Genus PIC的加宝莉®母猪在菲律宾当地生产者的饲养下,PSY可达到30.0-30.1头,显著高于当地行业平均水平的23.5头。欧洲的数据也显示其PSY有望超过30头。
然而,追求高产仔数也伴随着挑战。过度高产可能导致仔猪出生重下降、断奶前死亡率升高、母猪产程延长、死胎率增加,并对母猪健康和使用寿命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在产仔数、仔猪成活率和母猪福利之间取得平衡至关重要。
二、生长与饲料效率:优化ADG和FCR——直接影响饲料成本
饲料转化率(FCR)对养殖效益至关重要,但其精确测定通常耗时费力。饲料成本是生猪养殖中最大的一项支出,豆粕和玉米占比超过50%。

PIC的核心育种群在过去六年间,日增重和饲料转化效率每年约有2%的遗传进展。PIC®337父系以其无与伦比的饲料转化率和优越的生长速度闻名,PIC®800父系则以行业领先的生长速度和有竞争力的饲料效率为特点。Topigs Norsvin的TN Tempo父系专为低成本生产而设计,TN Duroc则注重饲料效率,其Talent品系也以低FCR和高ADG为选育重点。PIC的加宝莉®母猪每生产一头断奶仔猪的饲料成本更低,据称每年比竞争对手品系少消耗100-150公斤饲料。
日增重(ADG)通常在1.5至2.0磅/天(约0.68-0.91公斤/天)之间。PIC的后备母猪培育目标是日增重达到1.33-1.77磅/天(600-800克/天),以确保在合适的体重达到配种状态。FCR的改善直接减少了每单位增重所需的饲料消耗,从而显著降低生产成本。更快的ADG则缩短了猪只达到上市体重的天数,节省了饲料和栏舍占用成本。
三、胴体品质与价值:瘦肉率、背膘厚度及满足屠宰加工需求
背膘厚度(遗传力0.50)、眼肌面积(遗传力0.45)和瘦肉率(遗传力0.48)等胴体性状均具有中到高度的遗传力。历史上,通过遗传选育在降低背膘厚度和提高瘦肉率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屠宰加工企业通常会对符合特定瘦肉率和品质标准的胴体支付额外溢价。因此,育种公司也将这些性状纳入选育目标,例如PIC®327品系专注于重体重下的高瘦肉率,Topigs Norsvin的TopPi皮特兰父系则以高瘦肉率著称。
四、培育抗逆性:抗病育种的经济影响
以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俗称蓝耳病)为代表的疫病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通过育种手段增强猪群的抗病性已成为重要的应对策略
PRRS被认为是限制生猪生产、推高成本并损害猪只健康与福利的主要疾病之一。据估计,PRRS的发生会使抗生素的使用需求增加超过200%。

传统的针对一般健壮性和免疫应答能力的选育;利用基因组选择技术鉴定与抗病性相关的遗传标记;以及更具突破性的基因编辑技术以实现对特定疾病的抵抗力。抗病育种的经济效益是多方面的,包括降低猪只死亡率、减少兽医和药物费用、改善健康猪群的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以及减少抗生素使用(这本身也带来了市场和法规层面的益处)。
遗传选育在PSY、FCR、ADG和胴体组成等关键经济性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改良成果。这些进展通过提高产出(更多的仔猪、更快的生长速度、更优的胴体)和减少投入(特别是单位增重的饲料消耗),从根本上提升了猪场的盈利能力。
在规模化养殖运营中,FCR或PSY哪怕仅有单个百分点的提升,其经济影响也会被显著放大,这使得对优良遗传物质的投资具有高度的杠杆效应。饲料是生产成本中的最大头,而FCR直接决定了总饲料消耗量。FCR每降低0.1,意味着每头猪的饲料消耗减少。对于一个年出栏数万甚至数十万头生猪的猪场而言,这种单位成本的微小节省将累积成巨大的总成本节约。同样,PSY每提高1头,意味着每头母猪每年能多提供1头断奶仔猪。对于一个存栏5000头母猪的单位来说,这就意味着每年增加5000头商品猪,带来可观的额外收入。因此,投资于能够带来这些边际改良的优越遗传物质,其回报往往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