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化的猪周期、微薄的利润率、若有若无的α收益!
这4000万头能繁母猪存栏量真是个槛!不有效去化,猪价难涨!
关于猪肉价格的问题,顶层终于还是忍不住出手了。6月初顶层召开会议,国内Top10的生猪养殖企业参加,明确提出:“不增母猪”、要稳产能、稳猪价,并出台了五大措施:禁止增加母猪数量;育肥猪的体重要控制在120公斤;不鼓励卖二育猪;希望毛猪价格能够稳定;并要求按月统计数据汇报,以一哥为代表的头部猪企已率先禁售二育,停止开具饲养票,明显可见,政策已经加强关注生猪产业的能繁母猪去化情况了。
回顾2025年5月的CPI数据,已经连续4个月同比下行,2025H2猪价或对我国CPI目标形成拖累。据国家统计局,2025年5月我国CPI同比-0.1%,1-5月累计同比-0.1%。整体压力比较大,顶层希望猪价能够坚挺,不要跌破13.5元/公斤,阶段性跌破14元/公斤可以接受。
整体思路就是继续去化能繁母猪的产能,以减少猪肉供应。目前头部前十家猪企的体量约占三成,还比较好管控;问题在于腰部和中小养殖场,顶层是以严格管控调运检疫来压降二育。
市场对于这波“宏观调控”的预期反映不算特别强。先看期货市场,生猪主力合约价格在调控后的6月9日,出现了明显的反弹,近半个月只反弹了4%左右。A股生猪养殖板块的上市公司也有所反弹,只是资本市场炒作的是预期,市场会超前反映,5月29至6月11日,申万的生猪养殖指数区间涨幅接近12%,作为生猪养殖板块绝对的牧原股份(002714.SZ)这段区间涨幅达到15.57%。
然而从走势来看,市场资金超短期依旧是“买预期,卖落地”的操作。顶层政策即使给出了去化态度,但市场中长期还是盯着国内4000万头能繁母猪存栏量这一指标,没有有效且超预期的去化预期,随着政策或短期市场预期落地,游资热钱就会大举出逃,可见生猪养殖板块的反转预期并未真正到来。
为何猪周期“失灵”了?
实际上,自从去年一季度之后,国内能繁母猪的存栏量还是没得到有效去化。2024的3-5月,国内能繁母猪存栏量近三年首次去化超预期,产能连续跌破4000万头大关,进而使得生猪价格反弹了一波。然而好景不长,下图可见,产能反弹得也很快。截至2025年4月末,国内能繁母猪存栏依旧在4000万头以上(4038万头),环比持平,同比增长1.3%,相当于正常保有量的103.6%;
在广义上,我国的“猪周期”通常每轮会持续四年,其周期性变化主要基于生猪的生产周期,新生母猪到生猪出栏需要约18个月。猪周期包括母猪出生后的4个月育肥成为后备母猪,后备母猪再经过4个月育肥成为能繁配种状态,随后能繁母猪妊娠4个月产下仔猪,后者再经过6个月时间育肥后才出栏。其中能繁母猪存栏量是考量生猪产能的核心指标之一,而引起这一产能波动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就是“猪瘟”,算是生态圈的自然去化。
实际上,近些年国内的“猪周期”已经从“严重拉长”转变为“失灵”,甚至正在出现消失的迹象。这里面最大的扰动因素就是资本和科技的过度介入。根据券商期货部对生猪供给结构的统计,在2007年前后我国的生猪养殖产业以散养为主,500头以下的养殖散户占比74%左右,年出栏超10000万头的一体化规模养殖仅占比3.7%;而随着资本对产业的高速整合,我国的生猪养殖模式由传统的散养逐渐进入规模化养殖的加速期,目前规模化养殖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以温氏为代表的“公司+农户”和以牧原为代表的“自繁自养一体化”。
因此,2020年之后的养殖结构便出现了倒挂,产能集中度大幅提升,500头以下的散户养殖占比仅剩下30%,而70%的500头以上中,大规模养殖(出栏10000头以上)的占比来到了23%;2024年数据显示,前十大生猪养殖企业(牧原、温氏等)合计出栏生猪1.8亿头,占全国总出栏量约7.2亿头的25%,市场预期这一集中度将继续提升,2025年有可能会达到30%;
散户养殖给总体产能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生猪产能变动到产能兑现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形成了一个复杂的供需错配循环:当猪价上涨时,母猪存栏随之增加,导致生猪供应过剩,猪价下跌随后农户会主动宰杀来去产能;产能去化后,导致生猪供应不足,再次推动猪价上涨。关键这期间还有猪瘟等客观因素影响产能波动,因此猪肉价格才在前期呈现出鲜明的“猪周期”。
在经历了上一轮“超级猪周期”(2019-2021年)之后,国内生猪养殖业的资本化程度陡增。2019-2023年,上市猪企的“三巨头”累计融资就超过5874亿元。资本化带来的就是国内生猪供给结构的转变,以及猪周期逐渐消失。规模化养殖在数字化、智能化赋能下,每一头能繁母猪都被严格监控其生长及健康状况,原本生态化的周期波动,被数据和科技替代,相比于亏损时散户养殖的止损,规模养殖背后的资金支持更强,且有很强融资能力,短期承受亏损弹性更高。因此在猪价持续下跌的情况下,不是积极去产能,而是惜栏惜售,甚至扩大产能平滑成本,这也是为何很多上市猪企从2021年之后资产负债率大幅增加。
虽然农业规模化、数字化、智能化是大趋势,规模养殖也是终局。毕竟生猪养殖的高集中度有助于市场供应和价格的稳定。只是国内扩张和发展确实过快了,相比美国10年完成散户到规模化养殖的发展,我们仅用了5年左右。
猪周期的失灵,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国内的生猪养殖行业预计进入成熟期,而竞争加剧,让企业的盈利能力将长期稳定在相对低位。可以预期的是上市猪企想要上一轮那样量价齐升的概率几乎不可能,(除非有非常强的不可抗外力的影响),躺赚大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而对于资本市场,相对成熟且固化的行业,微利预期下的上市公司,是否还存在较高的估值溢价?
生猪产业若有若无的超额收益!
A股生猪产业上市公司的股价上涨背后的驱动因素一直都是猪肉价格上涨和需求高增带来的量价齐升,然而这一块只能算是行业的β收益,即行业景气度带动上市公司集体上涨。如果说生猪产业上市公司是否存在真正的α收益,可能存在于两个方向:一个是随着行业集中度趋势增长,上市公司规模化带来的降本增效,进而为公司带来更高的盈利能力,从二级市场的股价走势来看,牧原股份上一轮大涨就包括产业规模化带来的α收益,2020年公司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能达到惊人的60.68%和53.97%,这是市场给估值溢价的核心原因;
另一个就是开拓新市场和新产业带来“第二业务曲线”。比如最近牧原正在筹备的港股上市。今年4月份,牧原股份就披露了赴港IPO的计划,募集资金将用于进一步推进国际化战略、研发创新及公司运营等。公司在5月27日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了H股发行申请。
这里注意到公司有国际化的战略,这个预期看似是国内生猪养殖产业的破局的方向,但实际上短期预期很模糊。主要在于我国猪肉的年出口量也就维持在2.6-2.8万吨,不足国内产量的0.05%,这显示出口对国内供需影响极小。而且据行业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拥有低于12元/公斤养殖成本的国家有10个,包括巴西、美国、丹麦、比利时、德国、法国、西班牙等。而巴西和美国的养殖成本甚至低于10元/公斤。
对比之下,目前牧原股份今年养猪的完全成本在12.2元/公斤,明显高于前面的国家,国内养殖成本则更高些,大致在13-16元/公斤,这使得我国猪肉产品并没有价格的竞争优势,可出口的空间较小,因此市场普遍观点都是短期通过增加出口量来解决过剩供应的问题是不太现实的。当然我国周边的亚洲国家还是有些机会的,比如东南亚的越南、菲律宾,中东的沙特、阿联酋等新兴市场,不过这一块市场预期短期也没什么反应。
结合牧原的规划,也是先将东南亚作为出海的方向,在价格方面公司也是积极降本,预期是要将养殖的成本控制在10元/公斤以下。同时公司早在2020年开始布局屠宰和肉食产品方向,5年时间这部分营收已经从6.21亿,高速增长至242.74亿,翻了40倍。不过,能否继续高速增长,成为第二业务曲线还需要时间验证。
最后有一点不得不承认,国内生猪养殖产业的高速发展期已经一去不返,弱化的猪周期、微薄的利润率、若有若无的α收益大概率将是资本市场的普遍预期,没有预期差,也就难有大行情。
这4000万头能繁母猪存栏量真是个槛!不有效去化,猪价难涨!
关于猪肉价格的问题,顶层终于还是忍不住出手了。6月初顶层召开会议,国内Top10的生猪养殖企业参加,明确提出:“不增母猪”、要稳产能、稳猪价,并出台了五大措施:禁止增加母猪数量;育肥猪的体重要控制在120公斤;不鼓励卖二育猪;希望毛猪价格能够稳定;并要求按月统计数据汇报,以一哥为代表的头部猪企已率先禁售二育,停止开具饲养票,明显可见,政策已经加强关注生猪产业的能繁母猪去化情况了。
回顾2025年5月的CPI数据,已经连续4个月同比下行,2025H2猪价或对我国CPI目标形成拖累。据国家统计局,2025年5月我国CPI同比-0.1%,1-5月累计同比-0.1%。整体压力比较大,顶层希望猪价能够坚挺,不要跌破13.5元/公斤,阶段性跌破14元/公斤可以接受。
整体思路就是继续去化能繁母猪的产能,以减少猪肉供应。目前头部前十家猪企的体量约占三成,还比较好管控;问题在于腰部和中小养殖场,顶层是以严格管控调运检疫来压降二育。
市场对于这波“宏观调控”的预期反映不算特别强。先看期货市场,生猪主力合约价格在调控后的6月9日,出现了明显的反弹,近半个月只反弹了4%左右。A股生猪养殖板块的上市公司也有所反弹,只是资本市场炒作的是预期,市场会超前反映,5月29至6月11日,申万的生猪养殖指数区间涨幅接近12%,作为生猪养殖板块绝对的牧原股份(002714.SZ)这段区间涨幅达到15.57%。
然而从走势来看,市场资金超短期依旧是“买预期,卖落地”的操作。顶层政策即使给出了去化态度,但市场中长期还是盯着国内4000万头能繁母猪存栏量这一指标,没有有效且超预期的去化预期,随着政策或短期市场预期落地,游资热钱就会大举出逃,可见生猪养殖板块的反转预期并未真正到来。
为何猪周期“失灵”了?
实际上,自从去年一季度之后,国内能繁母猪的存栏量还是没得到有效去化。2024的3-5月,国内能繁母猪存栏量近三年首次去化超预期,产能连续跌破4000万头大关,进而使得生猪价格反弹了一波。然而好景不长,下图可见,产能反弹得也很快。截至2025年4月末,国内能繁母猪存栏依旧在4000万头以上(4038万头),环比持平,同比增长1.3%,相当于正常保有量的103.6%;
在广义上,我国的“猪周期”通常每轮会持续四年,其周期性变化主要基于生猪的生产周期,新生母猪到生猪出栏需要约18个月。猪周期包括母猪出生后的4个月育肥成为后备母猪,后备母猪再经过4个月育肥成为能繁配种状态,随后能繁母猪妊娠4个月产下仔猪,后者再经过6个月时间育肥后才出栏。其中能繁母猪存栏量是考量生猪产能的核心指标之一,而引起这一产能波动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就是“猪瘟”,算是生态圈的自然去化。
实际上,近些年国内的“猪周期”已经从“严重拉长”转变为“失灵”,甚至正在出现消失的迹象。这里面最大的扰动因素就是资本和科技的过度介入。根据券商期货部对生猪供给结构的统计,在2007年前后我国的生猪养殖产业以散养为主,500头以下的养殖散户占比74%左右,年出栏超10000万头的一体化规模养殖仅占比3.7%;而随着资本对产业的高速整合,我国的生猪养殖模式由传统的散养逐渐进入规模化养殖的加速期,目前规模化养殖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以温氏为代表的“公司+农户”和以牧原为代表的“自繁自养一体化”。
因此,2020年之后的养殖结构便出现了倒挂,产能集中度大幅提升,500头以下的散户养殖占比仅剩下30%,而70%的500头以上中,大规模养殖(出栏10000头以上)的占比来到了23%;2024年数据显示,前十大生猪养殖企业(牧原、温氏等)合计出栏生猪1.8亿头,占全国总出栏量约7.2亿头的25%,市场预期这一集中度将继续提升,2025年有可能会达到30%;
散户养殖给总体产能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生猪产能变动到产能兑现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形成了一个复杂的供需错配循环:当猪价上涨时,母猪存栏随之增加,导致生猪供应过剩,猪价下跌随后农户会主动宰杀来去产能;产能去化后,导致生猪供应不足,再次推动猪价上涨。关键这期间还有猪瘟等客观因素影响产能波动,因此猪肉价格才在前期呈现出鲜明的“猪周期”。
在经历了上一轮“超级猪周期”(2019-2021年)之后,国内生猪养殖业的资本化程度陡增。2019-2023年,上市猪企的“三巨头”累计融资就超过5874亿元。资本化带来的就是国内生猪供给结构的转变,以及猪周期逐渐消失。规模化养殖在数字化、智能化赋能下,每一头能繁母猪都被严格监控其生长及健康状况,原本生态化的周期波动,被数据和科技替代,相比于亏损时散户养殖的止损,规模养殖背后的资金支持更强,且有很强融资能力,短期承受亏损弹性更高。因此在猪价持续下跌的情况下,不是积极去产能,而是惜栏惜售,甚至扩大产能平滑成本,这也是为何很多上市猪企从2021年之后资产负债率大幅增加。
虽然农业规模化、数字化、智能化是大趋势,规模养殖也是终局。毕竟生猪养殖的高集中度有助于市场供应和价格的稳定。只是国内扩张和发展确实过快了,相比美国10年完成散户到规模化养殖的发展,我们仅用了5年左右。
猪周期的失灵,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国内的生猪养殖行业预计进入成熟期,而竞争加剧,让企业的盈利能力将长期稳定在相对低位。可以预期的是上市猪企想要上一轮那样量价齐升的概率几乎不可能,(除非有非常强的不可抗外力的影响),躺赚大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而对于资本市场,相对成熟且固化的行业,微利预期下的上市公司,是否还存在较高的估值溢价?
生猪产业若有若无的超额收益!
A股生猪产业上市公司的股价上涨背后的驱动因素一直都是猪肉价格上涨和需求高增带来的量价齐升,然而这一块只能算是行业的β收益,即行业景气度带动上市公司集体上涨。如果说生猪产业上市公司是否存在真正的α收益,可能存在于两个方向:一个是随着行业集中度趋势增长,上市公司规模化带来的降本增效,进而为公司带来更高的盈利能力,从二级市场的股价走势来看,牧原股份上一轮大涨就包括产业规模化带来的α收益,2020年公司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能达到惊人的60.68%和53.97%,这是市场给估值溢价的核心原因;
另一个就是开拓新市场和新产业带来“第二业务曲线”。比如最近牧原正在筹备的港股上市。今年4月份,牧原股份就披露了赴港IPO的计划,募集资金将用于进一步推进国际化战略、研发创新及公司运营等。公司在5月27日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了H股发行申请。
这里注意到公司有国际化的战略,这个预期看似是国内生猪养殖产业的破局的方向,但实际上短期预期很模糊。主要在于我国猪肉的年出口量也就维持在2.6-2.8万吨,不足国内产量的0.05%,这显示出口对国内供需影响极小。而且据行业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拥有低于12元/公斤养殖成本的国家有10个,包括巴西、美国、丹麦、比利时、德国、法国、西班牙等。而巴西和美国的养殖成本甚至低于10元/公斤。
对比之下,目前牧原股份今年养猪的完全成本在12.2元/公斤,明显高于前面的国家,国内养殖成本则更高些,大致在13-16元/公斤,这使得我国猪肉产品并没有价格的竞争优势,可出口的空间较小,因此市场普遍观点都是短期通过增加出口量来解决过剩供应的问题是不太现实的。当然我国周边的亚洲国家还是有些机会的,比如东南亚的越南、菲律宾,中东的沙特、阿联酋等新兴市场,不过这一块市场预期短期也没什么反应。
结合牧原的规划,也是先将东南亚作为出海的方向,在价格方面公司也是积极降本,预期是要将养殖的成本控制在10元/公斤以下。同时公司早在2020年开始布局屠宰和肉食产品方向,5年时间这部分营收已经从6.21亿,高速增长至242.74亿,翻了40倍。不过,能否继续高速增长,成为第二业务曲线还需要时间验证。
最后有一点不得不承认,国内生猪养殖产业的高速发展期已经一去不返,弱化的猪周期、微薄的利润率、若有若无的α收益大概率将是资本市场的普遍预期,没有预期差,也就难有大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