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生猪价格呈现缓慢下滑趋势,其主要因素来源于肥标价差走阔及二次育肥入场支撑,消费淡季下猪价并未出现明显探底。而随着肥标价差持续收窄,对标猪行情支撑减弱,并对二次育肥盈利形成利空。随天气升温大猪需求进一步减弱,卓创资讯预计肥标价差或存倒挂风险,再次利空二次育肥盈利。
1.一季度生猪价格震荡下滑
一季度期间,生猪价格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根据卓创资讯数据显示,截至3月28日,全国生猪交易均价为14.63元/公斤,与月初相比下降1.40%,环比上月仅下降0.39%。尽管处于消费淡季,但由于本月前的肥标价差扩大以及二次育肥行为支撑,生猪价格阶段性呈现横盘局势。
2.一季度肥标价差持续走低
春节过后,由于大猪供应紧缩,养殖户倾向于延长饲养周期和二次育肥的积极性增加,导致肥标价差在季初阶段扩大。卓创资讯监测数据显示,一季度最高肥标价差出现在1月24日,为1.20元/公斤,3月初这一价差水平仍维持在1.13元/公斤,然而至3月27日,已降至0.48元/公斤,较月初跌幅高达58.00%。伴随气温回暖,市场对大猪的需求减弱,供大于求的格局加剧了肥标价差的收窄趋势。逐步步入高温期,将进一步打压大猪需求并影响整体生猪市场行情。
3.二次育肥盈利水平或下滑
随着肥标价差的收窄,二次育肥活动的盈利空间也在缩小。卓创资讯的调研和测算显示,如果二次育肥成本维持在14.00-14.50元/公斤,并计划在140/150公斤体重出栏,预期出栏成本分别为14.23元/公斤和15.49元/公斤。在当前的市场交易均价14.63元/公斤和肥标价差平均值0.48元/公斤的条件下,单头猪的盈利大约在200元/头左右。由于养殖成本提升以及二次育肥风险的加大,近期补栏主力开始转向7公斤和15公斤仔猪,成为推高仔猪市场价格的主要因素。
总而言之,春节后大猪价格攀升牵动肥标价差的扩大,催动养殖户推迟出栏和二次育肥的积极性,然而随着气温升高,大猪消费需求渐弱,市场整体价格面临下行压力。肥标价差的持续缩减导致二次育肥养殖盈利能力收缩,进而或是二次育肥的出栏积极性,对整个生猪市场的行情构成新的利空影响。在当前消费淡季背景下,猪价再次上涨的利多因素明显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