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生猪养殖业产能过剩,农业农村部提出:将深入实施生猪产能调控方案,把住能繁母猪存栏量“总开关”,推动生猪产能保持在合理区间。
如此看来,国内已经卷不动了,不少巨头猪企看向海外。近期牧原正式在越南以15万美元注册新公司引市场关注!那么,为何牧原出海即首选越南?与新希望在越南的养猪模式上为何天差地别?
01.非瘟下的越南“金”猪
为何巨头们出海首选越南?我们先来了解下越南生猪养殖情况。
公开数据,截至2024年末,越南人口为1.013亿人,生猪存栏较2023年的2634.2万头增长3.5%,保持增长态势。另有数据显示,越南猪肉消费占比62%,年需求达5000万头。
预计到2026年,越南肉类消费总量将比2018-2026年期间增加25%,猪肉消费量增长显著。越南的生猪存栏量位居世界第6位,东南亚第一!
2024年,非瘟在越南爆发,猪肉供不应求,猪价大幅飙升!
今年以来,受非瘟的持续影响,近期越南胡志明市(越南的经济中心)有居民表示猪肉每天都在涨,瘦肉价格涨至160000越南盾/kg(折合人民币49.08元),猪肉商贩每天进肉量折半,严重缺猪,猪肉在当地逐渐变成“奢侈品”,好比“金”猪一样存在。
当地政府紧急呼吁,在疫病防控前提下,适当扩大养殖规模。
02.牧原“轻装”入局撬动1000万头生猪市场
牧原股份是全球“养猪大哥”,市值超2000亿元!2024年出栏生猪7160.2万头,归母净利润178.81亿元。
去年才开始进军海外即首选越南养猪市场的牧原,或许是在积极响应当地政府号召?2025年3月19日,牧原发布公告,宣布在越南胡志明市以注册资金15万美元设立“越南牧原有限公司”。
公告显示,越南牧原主要经营业务为提供生猪养殖方面的技术服务、智能化养殖设备等。牧原出海,养猪运作模式与其在国内自繁自养模式不同,而是采用“技术服务+本地化合作”的轻资产运营模式。
牧原在中国拥有快速发展的宝贵养猪经验以及生物安全管理有效措施,此次设立新公司,或将为越南胡志明市被疫病“侵扰”的养猪业带来一定的帮助。
一致的是,去年9月,牧原与BAF越南农业股份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其提供养猪技术服务方案、楼房猪场设计和建设、生物安全、环保、人工智能在养殖产业链中应用等,致力于提升越南当地生猪养殖企业的养殖水平和管理能力。
双方合作后快速发展,到今年2月底,BAF越南投资设立3个子公司,计划出栏6.4万头母猪,年出栏160万头生猪,饲料年产量60万吨的多层楼房养猪综合体。
牧原曾表示,公司有信心支持BAF实现到2030年将规模扩大到45万头母猪存栏和1000万头商品猪出栏的目标。
届时,BAF越南或将超越越南正大(越南出栏量第一,年出栏680万头)成为越南猪王。
03.新希望自建猪场运营3个项目1个被迫终止
与牧原相反的是,新希望在越南采用的是自建猪场运营模式。
在越南,新希望早在1999年就已设立饲料公司,2017年为延伸产业链,调研越南猪场项目,2年后,在越南平福省首个养猪场建成投产。该猪场设计母猪存栏1.35万头,商品猪年出栏30万头。(当时,越南当地多数大型猪场的母猪存栏数低于4800头)
2019年,为了让海外首个养猪场顺利推进,新希望从国内调取经验丰富的团队,针对非瘟防控等要求,对场区采取三级清消和区域隔离管理(现在的封闭式管理)。
据了解,仅从工作服就可见一斑,130人的管理团队需要5种颜色的工作服1000多套。
据规划,新希望斥资11.47亿元在越南的清化、平福、平定共建设了三个猪场项目,设计年出栏总数为75万头。不过,去年,平定新希望养猪项目因环保纠纷“被迫”终止。
谈及越南养猪优势,新希望董事长刘畅近期表示,公司布局比较早,在当地的管理人员沉淀得比较多,管理更有力度。
在越南采取自繁自养,刘畅解释,每一个区域有它客观的地理条件和资源禀赋,新希望在中国也是北方地区自养比例更高一点,南方地区和农户合作相对多一点,最终还是看综合成本和综合效率。
此外,她还表示,公司在越南的养殖不会盲目扩张,走一步看一步。
总得来看,不管布局海外以哪种模式进行,都偏向“谨慎”态度,牧原规避重资产采用轻资产扩张,新希望越南养殖“走一步看一步”都印证了这一点。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