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怎样做好散养户与养殖场地和猪舍的消毒?
答:(1)扑杀病猪及同群猪后,场地必须清洗消毒。
(2)在清洗消毒之前要穿戴好防护衣物。
(3)猪舍中的粪便应彻底清除,院子里散落的猪粪应当收集,并作堆积密封发酵或焚烧处理。
(4)清理堆积禽粪时应淋水,不得扬起粪尘。
(5)用消毒剂彻底消毒场地和禽舍,用过的个人防护物品如手套、塑料袋和口罩等应集中销毁。
(6)可重复使用的物品须用去污剂清洗2次,确保干净。
(7)将扑杀时穿过的衣服用70℃以上的热水浸泡10分钟以上,再用肥皂水洗涤,在太阳下晾晒。
(8)处理污物后要洗手、洗澡。
19.如何做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监测和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答:各地区要健全疫情监测网络,准确掌握疫情信息,做好疫情发展趋势分析和预测,提高预警预报水平。进一步完善疫情监测和报告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快反应”,及时控制和扑灭疫情。当前要重点抓好重点地区和已发生疫情地区的病原监测。在经常监测的基础上,对上述地区组织开展集中监测。对发生的每一起疫情,必须及时采集样品进行病原的检测,并保存备份样品,初步诊断为疑似疫情,送样到省级实验室进行确诊。要突出对已发生过疫情地区、养殖密集区的疫情监测。
20.如何做好疫情预警预报?
答: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猪出现急性发病死亡时,应及时向当地动物防疫机构报告。
当地动物防疫机构接到报告或了解临床怀疑疫情时,应立即派员到现场进行初步调查核实,符合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临床和病理指标的,判定为疑似疫情。判定为疑似疫情时,应采集样品进行实验室诊断,必要时送省级动物疫控机构或国家指定实验室。确认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时,应在2个小时内将疫情逐级上报至省级动物疫控机构和同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省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和动物疫控机构按有关规定向农业部报告疫情。
各级动物疫控机构按有关规定做好日常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风险评估,充分做好疫情预警预报工作。
21.如何预防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答:预防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必须从提倡科学养殖入手,改善饲养环境,加强综合防控,采用合理的免疫程序。主要应做好如下几点:
一是加强饲养管理。养猪采用“全进全出”的养殖模式,在高温季节,做好猪舍的通风和防暑降温,冬天既要注意猪舍的保暖,又要注意通风。夏天,提供充足的清洁饮水,保持猪舍干燥,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降低应急因素。保证充足的营养,增强猪群抗病能力,杜绝猪、鸡、鸭等动物混养。有条件的农户提倡规模化饲养。规模化养殖场必须实行封闭管理,闲杂人员不得进出。
二是科学免疫。免疫是预防各种疫病的有效手段,特别是目前需要免疫的疫苗种类很多,一定要按照当地兽医部门的建议,制定合理的免疫
程序,适时做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动物疫病的免疫。一般情况下,商品仔猪断奶后,首次免疫剂量为2 mL;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流行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在首免后一个月采用相同剂量加强免疫1次;后备母猪70日龄前接种程序同商品仔猪;以后每次于怀孕母猪分娩1个月前进行1次加强免疫,剂量为4mL;种公猪在70日龄前接种程序同商品仔猪;以后每隔6个月加强免疫1次,剂量为4mL。在免疫过程中,要使用农业部批准生产或使用的疫苗,还要规范免疫操作。
三是药物预防。在当地兽医的指导下,选择适当的预防用抗菌类药物,并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预防猪群的的细菌性感染,提高健康水平。四是严格消毒。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清除猪舍粪便及排泄物,对各种污染物品进行无害化处理。对饲养场、猪舍内及周边环境增加消毒次数。五是规范补栏。要选择从没有疫情的地方购进仔猪,同时,购买前要查看检疫证明,购买后一定要隔离饲养两周以上,体温正常再混群饲养。六是报告疫情。发现病猪后,要立即对病猪进行隔离,并立即报告当地畜牧兽医部门,要在当地兽医的指导下按有关规定处理。七是不宰、不食病死猪。按照《动物防疫法》和国家有关规定,严禁贩卖病、死猪,也不能屠宰病死猪自食,坚决做到对病死猪不流通、不宰杀、不食用。
四、疫苗免疫
22.是否有疫苗预防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答:在农业部组织领导下,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已经研制成功预防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灭活疫苗。农业部已经批准12家企业临时生产该疫苗。目前,新型疫苗已陆续调往生猪主产区、疫情高发区等重点地区,各地动物疫控机构正在开展免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