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大豆数量十年增加两倍 国产大豆渐失市场定价权
“国产大豆价格下滑主要影响因素主要是进口大豆冲击所导致的,油厂采购油籽原料占国产大豆需求半壁江山以上,但随着国内进口大豆的冲击,压榨企业均以采购低价进口大豆进行压榨,国产大豆逐步丧失了市场主导地位。”一亩田集团市场分析师王瑶对央广网记者说。
王瑶还认为:“同时,国家临储政策的改变也加剧了国产大豆价格走低。2013年之前,政府对国产大豆施行临储政策,国产大豆收益比对玉米虽然偏低,但具有种植的价值。但随着临储政策的取消,直补政策执行后,大豆价格开始失去价格挡板,定价权开始跟随进口大豆价格出现下滑。所以整体上看,国产大豆虽然未出现夸张的供需失衡,但定价权的外移才是国产大豆价格出现结构性调整的最关键因素。”
大豆临时收储政策,即国家根据大豆品质等级制定不同的价格,各指定库点按照规定价格公开挂牌收购,对农民交售的大豆做到应收尽收,切实做到敞开收购,保护农民利益。大豆直补政策,也即大豆目标价格,有关部门根据当年的物价水平、粮食生产利润、农民收入增长等因素,确定目标价格。收获后,如果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农民就按照市场价格出售;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国家将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价,直接补贴给农民。
据了解,近年来,由于中国对进口大豆政策改变以及国内养殖业的快速扩张,进口大豆数量快速增加,从2004年2580万吨到2014年的7820万吨,增幅达到203%。国内大豆与进口大豆虽然主要用途不尽相同,国产大豆主要应用在豆类食品加工,进口大豆主要应用在油脂压榨和饲料原料,但由于进口大豆对大豆价格定价有至风向标的作用,所以国产大豆在廉价进口大豆(青岛美豆FOB价格3050元/吨)的冲击下,价格逐步下滑,国内大豆产量也下滑至近年低点。
除了以上因素,卓创资讯分析师卢宁认为与大豆价格区域间的“蝴蝶效应”有关,“作为小市场的湖北市场,是早熟大豆的集中地,因该省价格在9月大幅下滑,导致市场气氛趋于悲观,继而导致安徽等主产区的新豆上市价格偏低”。
业内:大豆目标价格制度应尽快向河南安徽覆盖
对于大豆价格下滑有哪些影响?卢宁分析,“一方面,可以拉低和进口大豆的价差,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进口大豆的分销,不过,因国内供给缺口和价格的差异始终存在,难以撼动目前的大豆进口格局。另一方面,国产大豆价格偏弱,直接影响农户、贸易商等从业者的利益。尤其是目标价格机制尚未覆盖的河南、安徽等主产区。因价格较低,大豆市场的交易积极性也偏弱”。
对于为何东北地区大豆价格下滑幅度比河南安徽等地要小的原因,一位不愿具名的粮食专家分析,主要是因为东北地区当前实行的大豆目标价格制度。
据悉,国家发改委去年5月17日宣布,根据当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启动东北和内蒙古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的要求,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联合发布2014年大豆目标价格为每吨4800元。而今年的大豆目标价格不变。
该专家向记者表示,因东北地区实行目标价格制度,每吨4800元(约2.4元/斤),这有利于维护豆农的利益。他同时呼吁,目标价格制度应尽快向河南安徽等地进行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