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饲料行业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型的关键期。2024年数据显示,全国工业饲料总产量虽同比微降2.1%,但肉禽、宠物饲料及核心添加剂品类均实现逆势增长,行业集中度持续攀升,百万吨级企业达34家,千万吨级企业7家,“大而全”与“专而精”的发展路径博弈愈发凸显。
“方向比努力重要,就像巴菲特说的‘在错误的道路上,奔跑也没用’。”第22届AWA大赢家论坛上,播恩集团董事长邹新华以“CLOCK发展战略模型与未来发展战略”为主题发表演讲。作为深耕行业20余年的创业者与上市企业掌舵人,他结合自身实践,用原创理论、战略模型与实战案例,拆解饲料企业的破局逻辑,以下内容为根据演讲报告整理。

一、经营根基:经营成败的三大核心前提
(一)“修心”为基:破心中贼方能稳经营
王阳明在赣州剿匪时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这句话我琢磨了很多年,放在企业经营里同样适用。行业永远充满不确定性,原材料涨价、政策调整、竞争加剧都是常态,若内心没有定见,只会被外界干扰牵着走,根本做不好决策。
我清楚播恩的方向是什么——就是把营养业务做深做透,该抓的研发、产品、客户服务都有清晰规划。反观有些企业,看到别人跨界赚钱就跟风,看到短期波动就焦虑,本质上就是“心中贼”没破,方向感缺失。

(二)“制高点”视角:站得高才能看得清
我常跟团队说,做经营不能“埋头拉车”,要时不时“抬头看路”,站到产业制高点去审视问题。当你站在行业生态的角度看,产业布局、产品定位、人心经营的逻辑都会变得简单。
核心就是想清楚两个问题:企业发展的核心目标到底是什么?用什么路径才能实现这个目标?播恩的答案很明确:几代人就干一件事——把营养业务做深做透。不是我这一代做好就收手,而是要搭建体系,让下一代接手后能站在我们的肩膀上继续升级,不被短期的跨界诱惑、规模噱头分散精力。
(三)“终身学习”:补短板才能强根基
企业的天花板,本质上是创始人的认知天花板。我从江西农业大学遗传育种研究生毕业,一开始只懂技术,但做企业要懂管理,我就去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读了EMBA;公司上市后,金融、资本运作成了新课题,我又去清华大学五道口读了金融管理硕士。我的原则就是“缺什么补什么”,从不回避自己的短板。
这种学习习惯也融入了企业基因。我写的几本书,核心也是“修心、修行、修身”的“三修”理念,就是想让团队明白,经营企业和修炼自身是相通的,只有不断提升认知,才能跟上行业升级的步伐。
二、经营哲学:“新木桶效应”与“义利合一”的双重支撑

(一)“新木桶效应”:聚焦长板比补齐短板更重要
很多人都听过木桶理论,说“桶里的水位由最短的板决定”,但我觉得这个理论在企业经营里有个大前提缺陷——它假设水是静止的。可现实中,企业是在动态市场里竞争的,就像旋转的水桶,要把速度转起来,只要转得足够快,实际上决定它的位置的就不仅仅是最矮的地方了。这就是我总结的“新木桶效应”。
传统木桶理论让很多企业陷入“补短板陷阱”,什么都想做,结果什么都做不精。而“新木桶效应”的核心逻辑是:每个企业、每个人都有短板,与其花大力气补短板,不如集中资源把长板做足够强,让长板带动整体价值提升。
播恩的长板就是“营养研发与客户价值创新”,我们就把所有资源往这里投:研发上聚焦母仔营养,产品上从“幼小动物营养供应商”升级为“母仔一体化营养专家”,连LOGO都设计成“母中有子、子中有母”的样式并注册,就是要把这个长板打造成行业标签。
(二)“义利合一”:诚信是穿越周期的底气
找到方法后,要想经营稳当,还需要“义利合一”的经营哲学做轴心。企业的天职是盈利,要为股东创造价值、为社会创造就业,但不能为了利益丢了道义;反过来,只讲道义不讲盈利,企业活不下去,道义也成了空话。
在播恩,“义”的底线很明确:从不欠供应商的钱,哪怕资金再紧张,到期必付;从不欠员工的工资,就算是离职员工,该给的报酬一分不少,做得好还会有额外奖励。行业里有人说我脾气直、懒得应酬,但没人敢说我不讲信用。
这其实就是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落地——搞企业就要说到做到,把诚信刻进骨子里。2023年我们上市的时候,很多老供应商、老员工来祝贺,他们说“跟着播恩干放心”,这种信任就是“义”带来的“利”,是企业穿越周期最宝贵的资产。
三、战略选择:三维模型下的专业化坚守
很多企业问我“要不要跨界”“要不要扩规模”,其实所有战略选择都能归为三类,我称之为“战略三维模型”:向上发展(纵向深耕产业链上游高附加值领域)、向下发展(纵向下沉产业链下游终端场景)、横向拓展(跨界或跨区域延伸)。但我要明确一点:在饲料行业,专业化的胜算永远大于一体化、多元化。
(一)三维模型的风险与机遇拆解
向上发展是往技术、研发端走,比如从饲料生产转向核心添加剂研发、原创配方创新,抢占技术高地,这是我们正在走的路,因为和现有业务高度相关,风险最低;向下发展是往养殖、屠宰、食品端延伸,比如饲料企业去养猪,看似是上下游延伸,但实际上饲料和养殖的核心能力几乎不重叠——饲料靠配方、生产、服务,养殖靠管理、防疫、成本控制,唯一的交集就是技术服务,相当于进入全新领域,风险极高;横向拓展要么是跨品类,比如猪饲料转做水产饲料,要么是跨区域,比如从国内到东南亚,其中跨品类如果是同领域还可控,要是跨界到旅游、地产这种不相关的,成功率极低。
前几年全球多元化的标杆是美国GE,现在怎么样?大家有目共睹。这说明不管是中国企业还是全球企业,多元化都是个“高难度动作”,没有足够的能力支撑,千万别轻易尝试。
(二)播恩的战略定力:把专业做到极致
播恩的战略就是“向上深耕+适度横向优化”:向上聚焦母仔一体化营养,把胚胎营养、母猪营养、仔猪营养做细做透,形成别人无法复制的技术壁垒;横向只在饲料品类内延伸,比如从猪饲料拓展到蛋鸡、反刍动物饲料,因为供应链、研发平台能复用,能力重合度超过2/3。
我们的研发从不“撒胡椒面”,比如在印度的研发中心,只聚焦当地的母猪营养试验;和国内猪场合作,也只针对特定品种的仔猪生长需求做配方优化。有人说“饲料企业不自己养猪就做不好饲料”,我不认同这个观点——饲料企业把饲料做好,养殖企业把养殖做好,各司其职、专业协同,才是产业最优解。就像医生不用自己生病才会看病,厨师不用自己种地才会做菜一个道理。
四、增长引擎:品类创新与全球目标的落地路径
企业要实现持续增长,光靠守是守不住的,必须主动创新,而最好的创新就是“开创新品类”——努力超越竞争对手,不如成为新品类的定义者。
在饲料行业播恩也是这么做的,从“粉加粒教槽料”的发起者,到“软颗粒教槽料”的开创者,每次品类创新都让我们在细分赛道占据了先发优势。
基于这样的创新逻辑,我们制定了清晰的全球目标:未来十年内,饲料业务规模在全球排名“保三十、争前十”。根据2024年的数据,全球饲料企业前十的门槛是1300万吨,第三十名大概429万吨,这个目标不是空喊口号,而是基于我们的研发投入、品类创新能力和全球布局制定的阶梯式计划。
要实现这个目标,核心还是靠两点:一是核心技术,我们要把母仔营养技术打造成全球领先的专利技术,形成绝对优势;二是资本与组织能力,依托上市公司平台,把团队培养好、把资源整合好,确保战略能落地执行。

编者按
从2006年5位合伙人凑20万元创业,到2023年在深交所A股主板上市,播恩的成长史,正是邹新华层层递进的经营逻辑的实践史。
2016年众多饲料企业跨界养猪、喊出“千万头目标”时,播恩明确“永不进入商品猪养殖”;2019年非洲猪瘟催生养猪暴利,行业掀起“抢母猪、抢仔猪”热潮时,播恩仍坚守饲料主业,这种战略定力背后,是对“新木桶效应”理论的清醒认知与对“义利合一”原则的价值坚守。
当下饲料行业竞争白热化,邹新华的分享表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短板”多短,而在于“长板”多长;不在于边界多广,而在于专业多深。播恩“几代人干一件事”的坚守,“义利合一”的诚信,或许正是中国农业企业穿越周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密码。
“方向比努力重要,就像巴菲特说的‘在错误的道路上,奔跑也没用’。”第22届AWA大赢家论坛上,播恩集团董事长邹新华以“CLOCK发展战略模型与未来发展战略”为主题发表演讲。作为深耕行业20余年的创业者与上市企业掌舵人,他结合自身实践,用原创理论、战略模型与实战案例,拆解饲料企业的破局逻辑,以下内容为根据演讲报告整理。

一、经营根基:经营成败的三大核心前提
(一)“修心”为基:破心中贼方能稳经营
王阳明在赣州剿匪时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这句话我琢磨了很多年,放在企业经营里同样适用。行业永远充满不确定性,原材料涨价、政策调整、竞争加剧都是常态,若内心没有定见,只会被外界干扰牵着走,根本做不好决策。
我清楚播恩的方向是什么——就是把营养业务做深做透,该抓的研发、产品、客户服务都有清晰规划。反观有些企业,看到别人跨界赚钱就跟风,看到短期波动就焦虑,本质上就是“心中贼”没破,方向感缺失。

(二)“制高点”视角:站得高才能看得清
我常跟团队说,做经营不能“埋头拉车”,要时不时“抬头看路”,站到产业制高点去审视问题。当你站在行业生态的角度看,产业布局、产品定位、人心经营的逻辑都会变得简单。
核心就是想清楚两个问题:企业发展的核心目标到底是什么?用什么路径才能实现这个目标?播恩的答案很明确:几代人就干一件事——把营养业务做深做透。不是我这一代做好就收手,而是要搭建体系,让下一代接手后能站在我们的肩膀上继续升级,不被短期的跨界诱惑、规模噱头分散精力。
(三)“终身学习”:补短板才能强根基
企业的天花板,本质上是创始人的认知天花板。我从江西农业大学遗传育种研究生毕业,一开始只懂技术,但做企业要懂管理,我就去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读了EMBA;公司上市后,金融、资本运作成了新课题,我又去清华大学五道口读了金融管理硕士。我的原则就是“缺什么补什么”,从不回避自己的短板。
这种学习习惯也融入了企业基因。我写的几本书,核心也是“修心、修行、修身”的“三修”理念,就是想让团队明白,经营企业和修炼自身是相通的,只有不断提升认知,才能跟上行业升级的步伐。
二、经营哲学:“新木桶效应”与“义利合一”的双重支撑

(一)“新木桶效应”:聚焦长板比补齐短板更重要
很多人都听过木桶理论,说“桶里的水位由最短的板决定”,但我觉得这个理论在企业经营里有个大前提缺陷——它假设水是静止的。可现实中,企业是在动态市场里竞争的,就像旋转的水桶,要把速度转起来,只要转得足够快,实际上决定它的位置的就不仅仅是最矮的地方了。这就是我总结的“新木桶效应”。
传统木桶理论让很多企业陷入“补短板陷阱”,什么都想做,结果什么都做不精。而“新木桶效应”的核心逻辑是:每个企业、每个人都有短板,与其花大力气补短板,不如集中资源把长板做足够强,让长板带动整体价值提升。
播恩的长板就是“营养研发与客户价值创新”,我们就把所有资源往这里投:研发上聚焦母仔营养,产品上从“幼小动物营养供应商”升级为“母仔一体化营养专家”,连LOGO都设计成“母中有子、子中有母”的样式并注册,就是要把这个长板打造成行业标签。
(二)“义利合一”:诚信是穿越周期的底气
找到方法后,要想经营稳当,还需要“义利合一”的经营哲学做轴心。企业的天职是盈利,要为股东创造价值、为社会创造就业,但不能为了利益丢了道义;反过来,只讲道义不讲盈利,企业活不下去,道义也成了空话。
在播恩,“义”的底线很明确:从不欠供应商的钱,哪怕资金再紧张,到期必付;从不欠员工的工资,就算是离职员工,该给的报酬一分不少,做得好还会有额外奖励。行业里有人说我脾气直、懒得应酬,但没人敢说我不讲信用。
这其实就是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落地——搞企业就要说到做到,把诚信刻进骨子里。2023年我们上市的时候,很多老供应商、老员工来祝贺,他们说“跟着播恩干放心”,这种信任就是“义”带来的“利”,是企业穿越周期最宝贵的资产。
三、战略选择:三维模型下的专业化坚守
很多企业问我“要不要跨界”“要不要扩规模”,其实所有战略选择都能归为三类,我称之为“战略三维模型”:向上发展(纵向深耕产业链上游高附加值领域)、向下发展(纵向下沉产业链下游终端场景)、横向拓展(跨界或跨区域延伸)。但我要明确一点:在饲料行业,专业化的胜算永远大于一体化、多元化。
(一)三维模型的风险与机遇拆解
向上发展是往技术、研发端走,比如从饲料生产转向核心添加剂研发、原创配方创新,抢占技术高地,这是我们正在走的路,因为和现有业务高度相关,风险最低;向下发展是往养殖、屠宰、食品端延伸,比如饲料企业去养猪,看似是上下游延伸,但实际上饲料和养殖的核心能力几乎不重叠——饲料靠配方、生产、服务,养殖靠管理、防疫、成本控制,唯一的交集就是技术服务,相当于进入全新领域,风险极高;横向拓展要么是跨品类,比如猪饲料转做水产饲料,要么是跨区域,比如从国内到东南亚,其中跨品类如果是同领域还可控,要是跨界到旅游、地产这种不相关的,成功率极低。
前几年全球多元化的标杆是美国GE,现在怎么样?大家有目共睹。这说明不管是中国企业还是全球企业,多元化都是个“高难度动作”,没有足够的能力支撑,千万别轻易尝试。
(二)播恩的战略定力:把专业做到极致
播恩的战略就是“向上深耕+适度横向优化”:向上聚焦母仔一体化营养,把胚胎营养、母猪营养、仔猪营养做细做透,形成别人无法复制的技术壁垒;横向只在饲料品类内延伸,比如从猪饲料拓展到蛋鸡、反刍动物饲料,因为供应链、研发平台能复用,能力重合度超过2/3。
我们的研发从不“撒胡椒面”,比如在印度的研发中心,只聚焦当地的母猪营养试验;和国内猪场合作,也只针对特定品种的仔猪生长需求做配方优化。有人说“饲料企业不自己养猪就做不好饲料”,我不认同这个观点——饲料企业把饲料做好,养殖企业把养殖做好,各司其职、专业协同,才是产业最优解。就像医生不用自己生病才会看病,厨师不用自己种地才会做菜一个道理。
四、增长引擎:品类创新与全球目标的落地路径
企业要实现持续增长,光靠守是守不住的,必须主动创新,而最好的创新就是“开创新品类”——努力超越竞争对手,不如成为新品类的定义者。
在饲料行业播恩也是这么做的,从“粉加粒教槽料”的发起者,到“软颗粒教槽料”的开创者,每次品类创新都让我们在细分赛道占据了先发优势。
基于这样的创新逻辑,我们制定了清晰的全球目标:未来十年内,饲料业务规模在全球排名“保三十、争前十”。根据2024年的数据,全球饲料企业前十的门槛是1300万吨,第三十名大概429万吨,这个目标不是空喊口号,而是基于我们的研发投入、品类创新能力和全球布局制定的阶梯式计划。
要实现这个目标,核心还是靠两点:一是核心技术,我们要把母仔营养技术打造成全球领先的专利技术,形成绝对优势;二是资本与组织能力,依托上市公司平台,把团队培养好、把资源整合好,确保战略能落地执行。

编者按
从2006年5位合伙人凑20万元创业,到2023年在深交所A股主板上市,播恩的成长史,正是邹新华层层递进的经营逻辑的实践史。
2016年众多饲料企业跨界养猪、喊出“千万头目标”时,播恩明确“永不进入商品猪养殖”;2019年非洲猪瘟催生养猪暴利,行业掀起“抢母猪、抢仔猪”热潮时,播恩仍坚守饲料主业,这种战略定力背后,是对“新木桶效应”理论的清醒认知与对“义利合一”原则的价值坚守。
当下饲料行业竞争白热化,邹新华的分享表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短板”多短,而在于“长板”多长;不在于边界多广,而在于专业多深。播恩“几代人干一件事”的坚守,“义利合一”的诚信,或许正是中国农业企业穿越周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密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