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SFR研究所在无抗背景下的断奶仔猪阶段饲料配制做了大量的工作,有非常详尽的总结。他们主要的经验是要重新优化饲料配方,降低粗蛋白水平,关注纤维的来源,增加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比率,筛选有效的功能性添加剂产品等。在饲料加工方式上,要更多的关注和投入,以改善某些营养素的消化率。设计断奶后的饲料时,对于肠道健康和卫生条件不能充分保证的猪场,引导养殖者关注肠道健康而不仅仅关注那几天的生长速度或者采食量。所有以上这些具体的措施,都是饲料无抗背景下应该要借鉴和学习的,下文中将不再赘述。
我国饲料企业的禁抗技术储备
对我国规模化猪场大肠杆菌耐药性检测及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的报告显示,养殖场的感染压力在逐年增加,使用饲用抗生素的效果下降。目前饲料企业在积极进行相关的减抗技术储备。
个人认为欧洲畜牧和饲料企业禁抗十年的经验和以上各项措施值得学习和借鉴。最直接有效的措施还是养殖企业需要从养殖场设计、生产模式、设施设备、生物安全等方面进行改变,需要理念的更新和资金的投入;即使条件所限养殖场不能立即有大的改变,但在管理层面和生物安全防护方面的工作必须不断加强。这些工作是减少疾病风险和减少抗生素使用的最为有效的环节。同时饲料企业应该再重新审视自己的配方和日粮配制技术,换一种思维模式来做幼龄动物的饲料产品。从原料供应商的评估、原料的品种选择、原料稳定供应、原料的卫生标准把控上做更细致的工作;饲料生产环节上要严格按照《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的要求进行生产;饲料日粮设计上关注营养的精准和营养素的平衡,选择好蛋白原料和纤维原料的来源;通过原料深加工和饲料加工工艺的改进以减少有害微生物的污染,提升饲料原料的消化率等。
近几年抗生素替代品的研究成为国内的热点,除了欧盟已经验证的几大类型替代品,国内还开发出多种新型替代品,饲料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客户养殖现状进行不同的组合,不断实践和验证。一条铁律:即使选对了替代品,依然无法替代优秀的养殖现场管理带来的贡献。
对我国饲料禁抗的管理建议
饲料中禁抗,从原则上说不是件难事,但落实到现场养殖中则并不容易,最大的风险会落在管理不良和生物安全防护差的养殖场,最大的压力是在仔猪断奶阶段。目前,我国的生猪养殖和肉鸡养殖,依然是中小规模占绝大比率。以猪为例,根据全国畜牧总站统计,中小规模猪场(每年出栏100~5000头育肥猪)出栏的肉猪依然是主流,占45%左右(以出栏头数计),而且不管猪场规模大小,猪舍设计的合理性、生物安全理念以及现场管理水平等参差不齐,不少猪场生物安全意识差,需要提升理念和各项现实的技术服务。我国的饲料禁抗管理要多方位考虑。个人对饲料禁抗管理的建议是要视国情、视动物和视阶段不同对待。
虽然饲料禁抗表面看起来是饲料企业的动作,但实际上则是畜牧养殖链条的系统工程。如何科学的实施行业管理,通过饲料禁抗来推动畜牧饲料行业的升级,防止顾此失彼,把对行业的应激降低到最小是行业管理者要考虑的。显然,只有科学、严密和理性的饲料禁抗制度,才更容易在企业落实和推动,而不科学的制度在现场将很难执行。同时,还要考虑如何保证不出现新的食品安全问题或者隐患。
根据个人的预判,提出如下建议:
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研发机构积极储备各项技术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客户的现实情况,系统综合考虑配方技术、加工工艺和各项替代技术,未雨绸缪。
选择标杆企业先行实践
饲料企业可以在研发农场反复验证,或选择有主动禁抗愿望、管理条件好的养殖企业,说明项目目标,从生长育肥阶段开始,为其定制饲料产品,积累经验。然后从易到难,推行到幼龄阶段,反复实践中积累和总结各项技术参数和对策。
国家层面的管理
学习欧洲,循序渐进,给行业和企业时间表,避免产生剧烈应激;先禁用对人类健康最有风险的抗生素;尊重养殖场的现实和不同阶段禁抗的难易程度,比如25 kg体重之前的仔猪是禁抗压力最大的阶段,而这个阶段采食总量和粪便排放总量占比小,对畜产品残留和土壤环境等的风险小,应给予宽松政策或最后禁用;严格监管畜产品中的药物残留,为食品安全把好第一关。
总之,欧洲饲料禁抗的实践已经给出了很多有益的经验。而真正把饲料禁抗在我国平稳落地,是畜牧行业的系统工程,不可简单为之。禁抗行动需要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通力合作,原料企业、饲料企业、兽医企业、养殖企业、食品加工企业和行业监管等等环节要互相配合和支持,以务实的态度、创新的方式,走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健康养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