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药敏试验
将所要测试的药敏试纸分别平贴于鲜血琼脂平板的菌落上,置37℃生化培养箱中培养20h~24h,取出,背对光线测定抑菌圈的大小。敏感性判断标准:抑菌圈直径在15mm以上为高度敏感,10mm~15mm为中度敏感,10mm以下为低度敏感或不敏感。结果是头孢氨苄和青霉素高度敏感,恩诺沙星低度敏感,丁胺卡那霉素不敏感。
5、诊断
由于病程较长、症状复杂,从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很难作出确诊,必须进行实验室检查。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确诊为溶血性链球菌病,而且部分猪只已继发感染猪瘟。
6、防治措施
6.1疫点的处理
确诊后,将疫点进行隔离、封锁、消毒并禁止生猪及其产品和有关物品移动,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
6.2药物治疗
将氨苄青霉素粉、黄芪多糖和糖盐水(用量按说明)在水中搅拌均匀,供全群猪饮用。对病情较重的猪,用头孢噻呋钠进行肌肉注射(剂量按说明)或混于饲料中饲喂,连用5d~7d。
6.3免疫接种
对用以上药物治疗5d左右的猪群,用猪瘟脾淋疫苗进行免疫,先免疫健康及康复的猪,2头份/头;后免疫尚未康复的猪,3头份/头~4头份/头。
6.4严格消毒
尽早将病猪隔离饲养,及时清理粪便,每天对圈舍彻底消毒1次,对死猪及时作无害化处理,保持圈舍清洁卫生,加强通风换气。通过以上方法治疗3d后,猪拉血便、鼻和口流血的症状消失,但还有零星死亡;经过猪瘟疫苗的免疫接种后,猪群的死亡得到了控制,采食量逐渐增加,精神状态好转;经过10多天的治疗,猪群恢复正常。
7、小结
7.1早确诊、早治疗是减少死亡的关键
该病例中在猪群发病后,当地兽医未能确诊,只用一些抗凝血的药物(如VK3)和清热解毒的药物(如双黄连)进行治疗,未能消除病因,导致病程持续了10多天,不但给后续的治疗增加了难度,而且使死亡猪只增加,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7.2加强饲养管理是减少发病的重要措施
链球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常污染环境;猪体内链球菌的带菌率一般为20%~40%,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引起猪只发病,一旦遇到应激,猪只抵抗力下降、细菌活力增强,就会引起猪只发病。该病例中猪群发病时正值寒冷季节,圈舍温度低、饲养管理条件差是此次疫病发生的主要诱因。因此,在寒冷季节,应注意圈舍的防寒保暖,保持环境清洁卫生。
7.3加强免疫接种是防止发病的有效途径
此病例中猪群只免疫了1次猪瘟疫苗,没有进行二免,给猪瘟的发生埋下了隐患。为了控制猪瘟的发生,必须在第1次猪瘟疫苗免疫后的3周~4周再加强免疫1次,可以保证育肥猪在出栏时不发生猪瘟。因为,从免疫学角度分析,首次抗原刺激机体时可使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但机体产生抗体的水平先逐渐升高后开始下降,而且维持时间较短;首次免疫后3周~4周抗体水平下降明显,在此阶段进行二次免疫,机体可产生免疫记忆,再次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使机体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高于初次免疫1000倍以上的抗体水平,而且该抗体水平稳定、维持时间较长。实践证明,进行过二免的育肥猪很少发生猪瘟,健康状况良好,而且也不易发生其他疫病;即使发生其他疫病,只要找出病因,也很容易控制,不宜造成大量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