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对于养猪业而言,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季节。低温、潮湿、通风不良等因素交织,为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滋生与传播创造了温床。其中,猪肺炎支原体作为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核心病原,其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在冬季尤为凸显。它虽不直接导致高死亡率,但其引发的猪支原体肺炎,会严重损害猪只生长性能,降低饲料报酬,并极大提高继发细菌感染的风险,堪称猪场经济效益的“隐形窃贼”。因此,科学、系统地做好冬季猪肺炎支原体的防控,是猪场健康管理和降本增效的关键一环。
一、猪肺炎支原体的危害与特性
猪肺炎支原体主要定植于猪的呼吸道纤毛上,通过破坏纤毛的结构与功能,使气管和支气管的“自洁”能力大幅下降。这好比破坏了呼吸道的一道重要防线,使得空气中的灰尘、细菌(如巴氏杆菌、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等)和病毒更容易侵入肺部,从而引发复杂的混合感染。
其危害主要体现在:
1.生长停滞,效益受损:感染猪只虽不一定急性死亡,但会出现持续性干咳、气喘、生长迟缓、饲料转化率降低,出栏时间延长10-30天,直接增加养殖成本。
2.免疫抑制,继发感染:MHP感染会抑制肺泡巨噬细胞的功能,降低猪群的整体免疫力,使其成为其他病原的“易感群体”,极大增加了胸膜肺炎、猪流感等疾病的发病风险和治疗难度。
3.难以根除,持续存在:支原体可以垂直传播(经胎盘感染胎儿),也可通过空气、接触水平传播。一旦传入猪场,便很难彻底清除,易在猪群中形成地方性流行。
二、构建“环境+管理+免疫+药物”四位一体防线
冬季防控MHP,绝不能依赖单一手段,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多管齐下。
1.环境控制是基石:平衡保温与通风的矛盾
冬季最大的管理难点在于保温与通风的矛盾。许多猪场为了保温而紧闭门窗,导致舍内氨气、硫化氢、粉尘等有害物质浓度急剧升高,这些物质会持续刺激呼吸道黏膜,为MHP的致病打开方便之门。
采用间歇性通风或安装负压通风、地暖等现代化设备,在保证温度(保育舍22-26℃,育肥舍18-22℃)的前提下,定时排出污浊空气,引入新鲜空气。原则是“无贼风,气流匀”,避免冷风直吹猪群。
降低湿度与有害气体:及时清理粪尿,保持栏舍干燥,将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之间。氨气浓度应长期低于15ppm,人进入猪舍无明显刺鼻感为宜。
减少粉尘:使用优质饲料,适当在饲料或地面洒水,减少饲料粉尘。
2.精细化饲养管理是保障
全进全出与批次化管理:严格执行“全进全出”制度,在批次间对猪舍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和空栏干燥,有效切断病原在不同批次间的循环传播链。
过高的饲养密度会增加猪只间的接触频率和应激水平,为疾病传播创造条件。冬季应适当降低密度,为每头猪提供充足的生活空间。
营养与抗应激:冬季应适当提高日粮能量水平,并在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维生素C等抗应激药物,尤其是在气温骤变、转群、免疫等应激时期,以增强猪群体质。
3.疫苗免疫是核心武器
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MHP最经济、有效的手段之一。
科学选择疫苗:目前市场上有弱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两种。弱毒活疫苗免疫效果好,能产生局部黏膜免疫,但需注意免疫时机和可能存在的散毒风险;灭活疫苗安全性高,但通常需多次免疫。
精准免疫程序:免疫的关键在于保护仔猪在母源抗体消失后免受感染。通常建议在仔猪7-14日龄进行首免,2-4周后进行二免,具体程序需根据猪场流行毒株和母源抗体水平制定。通过免疫母猪,提高母源抗体水平,保护哺乳期仔猪,也是一种有效策略。
4.药物干预是重要辅助
药物虽不能根除支原体,但能有效控制临床症状、降低肺部病变程度和排毒量,尤其在疾病高发期或存在继发感染风险时。
策略性用药:
早期预防性投药:在断奶、转群等应激节点,或周边疫情爆发时,可通过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敏感抗生素进行预防。
脉冲式给药:对已发病猪群,可采用“用药-停药-再用药”的脉冲式方案,以减少耐药性产生。
药物选择:泰妙菌素、泰万菌素、替米考星、林可霉素、强力霉素等对支原体均有较好效果。但务必轮换用药或联合用药,并遵循兽医指导,避免滥用导致耐药菌株产生。
三、总结与展望
冬季猪肺炎支原体的防控,是一场系统性的管理战役。它要求养殖者不仅要认清其长期、隐性的危害,更要将环境控制、饲养管理、疫苗免疫和药物干预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闭环的生物安全体系。没有任何一种单一措施可以一劳永逸,唯有通过精细化的日常管理和科学的防控策略,才能有效筑牢猪群的呼吸道防线,最大程度地减轻MHP带来的经济损失,确保猪场在寒冷的冬季依然能够平稳运行,实现持续盈利的目标。记住,防胜于治,对支原体的有效控制,就是对猪场未来效益的最好投资。
一、猪肺炎支原体的危害与特性
猪肺炎支原体主要定植于猪的呼吸道纤毛上,通过破坏纤毛的结构与功能,使气管和支气管的“自洁”能力大幅下降。这好比破坏了呼吸道的一道重要防线,使得空气中的灰尘、细菌(如巴氏杆菌、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等)和病毒更容易侵入肺部,从而引发复杂的混合感染。
其危害主要体现在:
1.生长停滞,效益受损:感染猪只虽不一定急性死亡,但会出现持续性干咳、气喘、生长迟缓、饲料转化率降低,出栏时间延长10-30天,直接增加养殖成本。
2.免疫抑制,继发感染:MHP感染会抑制肺泡巨噬细胞的功能,降低猪群的整体免疫力,使其成为其他病原的“易感群体”,极大增加了胸膜肺炎、猪流感等疾病的发病风险和治疗难度。
3.难以根除,持续存在:支原体可以垂直传播(经胎盘感染胎儿),也可通过空气、接触水平传播。一旦传入猪场,便很难彻底清除,易在猪群中形成地方性流行。
二、构建“环境+管理+免疫+药物”四位一体防线
冬季防控MHP,绝不能依赖单一手段,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多管齐下。
1.环境控制是基石:平衡保温与通风的矛盾
冬季最大的管理难点在于保温与通风的矛盾。许多猪场为了保温而紧闭门窗,导致舍内氨气、硫化氢、粉尘等有害物质浓度急剧升高,这些物质会持续刺激呼吸道黏膜,为MHP的致病打开方便之门。
采用间歇性通风或安装负压通风、地暖等现代化设备,在保证温度(保育舍22-26℃,育肥舍18-22℃)的前提下,定时排出污浊空气,引入新鲜空气。原则是“无贼风,气流匀”,避免冷风直吹猪群。
降低湿度与有害气体:及时清理粪尿,保持栏舍干燥,将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之间。氨气浓度应长期低于15ppm,人进入猪舍无明显刺鼻感为宜。
减少粉尘:使用优质饲料,适当在饲料或地面洒水,减少饲料粉尘。
2.精细化饲养管理是保障
全进全出与批次化管理:严格执行“全进全出”制度,在批次间对猪舍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和空栏干燥,有效切断病原在不同批次间的循环传播链。
过高的饲养密度会增加猪只间的接触频率和应激水平,为疾病传播创造条件。冬季应适当降低密度,为每头猪提供充足的生活空间。
营养与抗应激:冬季应适当提高日粮能量水平,并在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维生素C等抗应激药物,尤其是在气温骤变、转群、免疫等应激时期,以增强猪群体质。
3.疫苗免疫是核心武器
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MHP最经济、有效的手段之一。
科学选择疫苗:目前市场上有弱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两种。弱毒活疫苗免疫效果好,能产生局部黏膜免疫,但需注意免疫时机和可能存在的散毒风险;灭活疫苗安全性高,但通常需多次免疫。
精准免疫程序:免疫的关键在于保护仔猪在母源抗体消失后免受感染。通常建议在仔猪7-14日龄进行首免,2-4周后进行二免,具体程序需根据猪场流行毒株和母源抗体水平制定。通过免疫母猪,提高母源抗体水平,保护哺乳期仔猪,也是一种有效策略。
4.药物干预是重要辅助
药物虽不能根除支原体,但能有效控制临床症状、降低肺部病变程度和排毒量,尤其在疾病高发期或存在继发感染风险时。
策略性用药:
早期预防性投药:在断奶、转群等应激节点,或周边疫情爆发时,可通过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敏感抗生素进行预防。
脉冲式给药:对已发病猪群,可采用“用药-停药-再用药”的脉冲式方案,以减少耐药性产生。
药物选择:泰妙菌素、泰万菌素、替米考星、林可霉素、强力霉素等对支原体均有较好效果。但务必轮换用药或联合用药,并遵循兽医指导,避免滥用导致耐药菌株产生。
三、总结与展望
冬季猪肺炎支原体的防控,是一场系统性的管理战役。它要求养殖者不仅要认清其长期、隐性的危害,更要将环境控制、饲养管理、疫苗免疫和药物干预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闭环的生物安全体系。没有任何一种单一措施可以一劳永逸,唯有通过精细化的日常管理和科学的防控策略,才能有效筑牢猪群的呼吸道防线,最大程度地减轻MHP带来的经济损失,确保猪场在寒冷的冬季依然能够平稳运行,实现持续盈利的目标。记住,防胜于治,对支原体的有效控制,就是对猪场未来效益的最好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