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生仔猪的“致命威胁”中,有一种病以“血痢”和“快速死亡”著称——由C型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 type C)引起的新生仔猪红痢(又称仔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它专挑出生1-3日龄的仔猪下手,发病急如闪电,往往让养殖户来不及救治,整窝仔猪就可能在24小时内大批死亡。了解其临床与解剖特征,是阻断这场“肠道浩劫”的关键。

一、临床症状:1-3日龄仔猪的“血便预警”
新生仔猪红痢的临床症状如同“红色警报”,核心是**“血便”与“急死”**,且日龄越小,症状越凶险,特征如下:
发病急:“健康仔”突然垮掉
刚出生的仔猪往往看起来健康活泼,吸奶正常,但出生后数小时至1-2天内会突然发病。最初可能只是精神稍差,不愿吸奶,趴在角落不动;短短几小时后,就会排出红褐色或暗红色血便,像稀释的番茄酱,或混杂着灰白色坏死肠黏膜碎片,质地稀薄,闻起来有特殊的腥臭味——这是肠道出血与坏死的直接信号。
血便:从“带血”到“全血”的恶化
病猪排便次数频繁,起初粪便中带血丝或血点,很快转为纯血样稀便,肛门周围、后肢被血便污染,沾满暗红色污物。由于大量失血和脱水,仔猪迅速出现衰竭症状:皮肤苍白,像纸一样没有血色;四肢发凉,体温下降(低于正常体温38-39℃);眼睛凹陷,嘴巴干燥,精神彻底萎靡,轻轻触碰也毫无反应。
死亡率:“整窝覆灭”的残酷
红痢的死亡率极高,发病仔猪几乎无救治机会,从出现血便到死亡往往仅2-3小时,最快的甚至在排血便后1小时内就倒地死亡。一窝仔猪中,只要有一头发病,短时间内就会蔓延至全窝,死亡率可达80%-100%,且日龄越小(如出生12小时内)发病,死亡率越高。少数病程稍长(超过1天)的仔猪,会因肠道严重坏死、脱水和毒血症,最终昏迷死亡,死前可能出现四肢划动、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这是毒素侵入全身的终末表现。
二、解剖症状:空肠段的“坏死性出血盛宴”
C型产气荚膜梭菌的“作案痕迹”主要集中在肠道,尤其是空肠段,其产生的α毒素和β毒素会直接破坏肠黏膜,引发坏死与出血,解剖病变具有高度特征性:
空肠:“血染的肠管”
打开腹腔,最触目的是空肠段(小肠的上段)发生剧烈病变:正常空肠应是粉红色、柔软有弹性的管状,而病猪的空肠段明显肿胀,颜色呈暗红色或紫红色,像被血液浸泡过,肠壁增厚,质地变脆,轻轻一碰就可能破裂。用刀切开肠管,里面充满暗红色或红褐色血样内容物,混杂着黄色或灰白色坏死的肠黏膜碎片,像“血水里漂着烂纸”,腥臭味浓烈。
肠黏膜:“坏死的假膜”
病变肠段的黏膜层是重灾区:正常光滑的黏膜变得粗糙、充血、出血,表面覆盖着一层淡黄色或灰白色的坏死假膜,像贴了一层烂纸,轻轻一刮就会脱落,露出下面充血的糜烂面。严重时,黏膜层完全坏死脱落,只剩下薄薄的肌层,肠壁几乎透明,仿佛一戳就破——这是β毒素破坏肠黏膜的典型特征。
肠系膜与淋巴结:“充血的信号”
空肠对应的肠系膜血管高度充血,像一条条怒张的红绳;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呈暗红色或紫红色,切面湿润,有出血点,像浸了血的豆子——这是病菌侵袭淋巴系统引发的急性炎症反应。
其他病变:“毒血症的印记”
腹腔内有少量淡红色或淡黄色积液,浑浊且带有腥臭味;肝脏轻度肿大,质地变脆,表面有针尖大的出血点;肾脏皮质偶见少量出血点;心脏外膜有散在出血点;胃内常有少量凝乳块,胃黏膜充血,但无明显坏死——这些是毒血症引发的全身轻微病变,并非红痢的核心特征。

三、诊断与鉴别:从“血便日龄”和“肠道坏死”锁定元凶
新生仔猪红痢的诊断可通过“三看”快速锁定:一看日龄(1-3日龄高发);二看粪便(红褐色血便,带坏死碎片);三看解剖(空肠段出血坏死,有血样内容物)。但需与其他仔猪血性腹泻病严格区分:
•仔猪黄痢(大肠杆菌病):虽发生于1-7日龄,但粪便为黄色水样,无血,解剖肠道仅充血水肿,无坏死假膜,可通过“黄便vs血便”“水肿vs坏死”鉴别。
•仔猪球虫病:多见于7-21日龄,粪便为黄色带血稀便,但血含量少,且有黏液,解剖肠道黏膜点状出血,无大片坏死,镜检可见球虫卵囊。
•猪瘟(先天性感染):新生仔猪可能出现血便,但会伴随全身皮肤、内脏广泛出血,脾脏梗死,回盲瓣纽扣状溃疡,且抗生素治疗无效,与红痢的“局部肠道坏死”不同。
•魏氏梭菌性肠炎(A型):多发生于断奶后仔猪,粪便虽带血,但以坏死性炎症为主,血便颜色较暗,且病变可累及全肠道,而红痢仅空肠病变最典型,且严格限于新生仔猪。
实验室诊断可通过取病变肠内容物涂片,染色后镜检可见大量革兰氏阳性、两端钝圆的大杆菌(产气荚膜梭菌的典型形态);或通过毒素检测(如ELISA法检测β毒素)确认C型菌株感染。
四、防控要点:“母猪免疫”是第一道防线
新生仔猪红痢发病急、死亡率高,治疗往往来不及,因此防控核心在“预防”,重点围绕“阻断母源传播”和“净化产房环境”:
1.给母猪“打疫苗”,让仔猪“带抗体”
C型产气荚膜梭菌主要通过母猪肠道或产道污染仔猪,因此给母猪免疫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母猪产前30天和15天,分别肌肉注射C型产气荚膜梭菌灭活疫苗(或联苗),使其产生高滴度抗体,通过初乳传递给新生仔猪——仔猪出生后吃进含抗体的初乳,能在1-3日龄内获得被动保护,抵御病菌侵袭。
2.给产房“消好毒”,切断“粪-口传播”
产气荚膜梭菌能形成芽孢,在环境中存活数年,因此产房消毒必须“彻底”:母猪进入产房前,用高压水枪冲洗地面、产床、保温箱,再用2%氢氧化钠溶液(或过氧乙酸)喷洒,浸泡30分钟后冲洗晾干;仔猪出生后,立即用干净毛巾擦干身体,尤其要清洁肛门周围,避免接触母猪粪便;助产工具(如剪刀、毛巾)需高温灭菌,防止交叉污染。
3.发病后“快处置”,减少损失
一旦发现血便仔猪,需立即隔离,对同窝未发病仔猪灌服敏感抗生素(如青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进行紧急预防,同时灌服补液盐(含葡萄糖、电解质)防止脱水;发病仔猪因病程太短,治疗效果极差,可淘汰并无害化处理(深埋或焚烧),避免病菌扩散;全窝仔猪用过的栏舍、器具需重新彻底消毒,防止芽孢残留。
新生仔猪红痢虽凶险,但只要记住“1-3日龄血便、空肠坏死”的核心特征,做好母猪产前免疫和产房消毒,就能有效降低发病风险。对养殖户而言,新生仔猪的第一泡粪便若带血色,就是最紧急的“红色警报”,需立刻启动防控措施,才能守住这窝仔猪的“生存希望”。

一、临床症状:1-3日龄仔猪的“血便预警”
新生仔猪红痢的临床症状如同“红色警报”,核心是**“血便”与“急死”**,且日龄越小,症状越凶险,特征如下:
发病急:“健康仔”突然垮掉
刚出生的仔猪往往看起来健康活泼,吸奶正常,但出生后数小时至1-2天内会突然发病。最初可能只是精神稍差,不愿吸奶,趴在角落不动;短短几小时后,就会排出红褐色或暗红色血便,像稀释的番茄酱,或混杂着灰白色坏死肠黏膜碎片,质地稀薄,闻起来有特殊的腥臭味——这是肠道出血与坏死的直接信号。
血便:从“带血”到“全血”的恶化
病猪排便次数频繁,起初粪便中带血丝或血点,很快转为纯血样稀便,肛门周围、后肢被血便污染,沾满暗红色污物。由于大量失血和脱水,仔猪迅速出现衰竭症状:皮肤苍白,像纸一样没有血色;四肢发凉,体温下降(低于正常体温38-39℃);眼睛凹陷,嘴巴干燥,精神彻底萎靡,轻轻触碰也毫无反应。
死亡率:“整窝覆灭”的残酷
红痢的死亡率极高,发病仔猪几乎无救治机会,从出现血便到死亡往往仅2-3小时,最快的甚至在排血便后1小时内就倒地死亡。一窝仔猪中,只要有一头发病,短时间内就会蔓延至全窝,死亡率可达80%-100%,且日龄越小(如出生12小时内)发病,死亡率越高。少数病程稍长(超过1天)的仔猪,会因肠道严重坏死、脱水和毒血症,最终昏迷死亡,死前可能出现四肢划动、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这是毒素侵入全身的终末表现。
二、解剖症状:空肠段的“坏死性出血盛宴”
C型产气荚膜梭菌的“作案痕迹”主要集中在肠道,尤其是空肠段,其产生的α毒素和β毒素会直接破坏肠黏膜,引发坏死与出血,解剖病变具有高度特征性:
空肠:“血染的肠管”
打开腹腔,最触目的是空肠段(小肠的上段)发生剧烈病变:正常空肠应是粉红色、柔软有弹性的管状,而病猪的空肠段明显肿胀,颜色呈暗红色或紫红色,像被血液浸泡过,肠壁增厚,质地变脆,轻轻一碰就可能破裂。用刀切开肠管,里面充满暗红色或红褐色血样内容物,混杂着黄色或灰白色坏死的肠黏膜碎片,像“血水里漂着烂纸”,腥臭味浓烈。
肠黏膜:“坏死的假膜”
病变肠段的黏膜层是重灾区:正常光滑的黏膜变得粗糙、充血、出血,表面覆盖着一层淡黄色或灰白色的坏死假膜,像贴了一层烂纸,轻轻一刮就会脱落,露出下面充血的糜烂面。严重时,黏膜层完全坏死脱落,只剩下薄薄的肌层,肠壁几乎透明,仿佛一戳就破——这是β毒素破坏肠黏膜的典型特征。
肠系膜与淋巴结:“充血的信号”
空肠对应的肠系膜血管高度充血,像一条条怒张的红绳;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呈暗红色或紫红色,切面湿润,有出血点,像浸了血的豆子——这是病菌侵袭淋巴系统引发的急性炎症反应。
其他病变:“毒血症的印记”
腹腔内有少量淡红色或淡黄色积液,浑浊且带有腥臭味;肝脏轻度肿大,质地变脆,表面有针尖大的出血点;肾脏皮质偶见少量出血点;心脏外膜有散在出血点;胃内常有少量凝乳块,胃黏膜充血,但无明显坏死——这些是毒血症引发的全身轻微病变,并非红痢的核心特征。

三、诊断与鉴别:从“血便日龄”和“肠道坏死”锁定元凶
新生仔猪红痢的诊断可通过“三看”快速锁定:一看日龄(1-3日龄高发);二看粪便(红褐色血便,带坏死碎片);三看解剖(空肠段出血坏死,有血样内容物)。但需与其他仔猪血性腹泻病严格区分:
•仔猪黄痢(大肠杆菌病):虽发生于1-7日龄,但粪便为黄色水样,无血,解剖肠道仅充血水肿,无坏死假膜,可通过“黄便vs血便”“水肿vs坏死”鉴别。
•仔猪球虫病:多见于7-21日龄,粪便为黄色带血稀便,但血含量少,且有黏液,解剖肠道黏膜点状出血,无大片坏死,镜检可见球虫卵囊。
•猪瘟(先天性感染):新生仔猪可能出现血便,但会伴随全身皮肤、内脏广泛出血,脾脏梗死,回盲瓣纽扣状溃疡,且抗生素治疗无效,与红痢的“局部肠道坏死”不同。
•魏氏梭菌性肠炎(A型):多发生于断奶后仔猪,粪便虽带血,但以坏死性炎症为主,血便颜色较暗,且病变可累及全肠道,而红痢仅空肠病变最典型,且严格限于新生仔猪。
实验室诊断可通过取病变肠内容物涂片,染色后镜检可见大量革兰氏阳性、两端钝圆的大杆菌(产气荚膜梭菌的典型形态);或通过毒素检测(如ELISA法检测β毒素)确认C型菌株感染。
四、防控要点:“母猪免疫”是第一道防线
新生仔猪红痢发病急、死亡率高,治疗往往来不及,因此防控核心在“预防”,重点围绕“阻断母源传播”和“净化产房环境”:
1.给母猪“打疫苗”,让仔猪“带抗体”
C型产气荚膜梭菌主要通过母猪肠道或产道污染仔猪,因此给母猪免疫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母猪产前30天和15天,分别肌肉注射C型产气荚膜梭菌灭活疫苗(或联苗),使其产生高滴度抗体,通过初乳传递给新生仔猪——仔猪出生后吃进含抗体的初乳,能在1-3日龄内获得被动保护,抵御病菌侵袭。
2.给产房“消好毒”,切断“粪-口传播”
产气荚膜梭菌能形成芽孢,在环境中存活数年,因此产房消毒必须“彻底”:母猪进入产房前,用高压水枪冲洗地面、产床、保温箱,再用2%氢氧化钠溶液(或过氧乙酸)喷洒,浸泡30分钟后冲洗晾干;仔猪出生后,立即用干净毛巾擦干身体,尤其要清洁肛门周围,避免接触母猪粪便;助产工具(如剪刀、毛巾)需高温灭菌,防止交叉污染。
3.发病后“快处置”,减少损失
一旦发现血便仔猪,需立即隔离,对同窝未发病仔猪灌服敏感抗生素(如青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进行紧急预防,同时灌服补液盐(含葡萄糖、电解质)防止脱水;发病仔猪因病程太短,治疗效果极差,可淘汰并无害化处理(深埋或焚烧),避免病菌扩散;全窝仔猪用过的栏舍、器具需重新彻底消毒,防止芽孢残留。
新生仔猪红痢虽凶险,但只要记住“1-3日龄血便、空肠坏死”的核心特征,做好母猪产前免疫和产房消毒,就能有效降低发病风险。对养殖户而言,新生仔猪的第一泡粪便若带血色,就是最紧急的“红色警报”,需立刻启动防控措施,才能守住这窝仔猪的“生存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