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宝
当前位置: 猪病防治 > 猪内科病 > 正文
中国养猪网 中国养猪网

猪回肠炎:从“血便”到“僵猪”的肠道增生性病变解析

来源: 小何养猪小课堂   2025-07-17 14:26:20   查看:  次

  在现代养猪业中,有一种以“肠道增厚、顽固性腹泻”为特征的疾病常被忽视——这就是由胞内劳森菌(Lawsonia intracellularis)引起的猪回肠炎(Porcine Ileitis)。这种病主要侵袭生长育肥猪(6-20周龄),也可感染保育猪和成年母猪,既能表现为突发血便的急性型,也能呈现生长停滞的慢性型,因其病程隐蔽、易与其他腹泻病混淆,常给猪场带来隐性损失。掌握其临床与解剖特征,是精准防控的核心。

  一、临床症状:“急则血便惊魂,缓则生长停滞”

  回肠炎的临床症状因感染菌量、猪只年龄及免疫力不同,呈现“两极分化”,核心可概括为“腹泻+肠道出血+生长迟滞”,其中慢性型占比超80%,易被误判为“管理问题”。

  急性型(出血性回肠炎):育肥猪的“血便警报”

  多发生在12-20周龄的育肥猪,尤其在高健康度猪场或突然更换饲料后易爆发。病猪突然发病,无明显前兆,首次排便即出现暗红色血便,像柏油或酱油色,质地稀薄,有时混有黏液或肠黏膜碎片,肛门周围被血便污染,沾满暗红色污物。

  病猪体温一般正常(少数升至40.5℃),精神沉郁,食欲骤降,行走无力,像“打了败仗的士兵”;由于急性失血,皮肤苍白,耳尖、四肢末梢发凉,严重时在24-48小时内猝死(死前可见腹部蜷缩、呼吸急促)。急性型发病率虽低(约5%-10%),但死亡率高(可达30%),且同群猪易陆续发病,呈现“点状散发”特征。

  慢性型(增生性回肠炎):生长猪的“隐形杀手”

  这是最常见的类型,多见于6-16周龄保育猪和生长猪,症状隐蔽却影响深远。病猪初期仅表现为轻微腹泻,粪便呈糊状或水样,颜色为灰色、黄色或黑色,像“消化不良的稀便”,常被误认为“换料应激”。

  随着病程延长(2-3周),核心问题逐渐显现:生长严重停滞。病猪吃得多、长不快,体重比同龄猪轻20%-30%,有的甚至成为“僵猪”,被毛粗乱无光,肚子大、屁股尖,像“豆芽菜”;虽然食欲基本正常,但粪便中常混有未消化的饲料颗粒(“过料”),腹泻时好时坏,药物治疗后缓解,停药后复发。

  慢性型死亡率低(<5%),但会导致猪群均匀度差,出栏时间延长1-2周,饲料转化率下降10%-15%,是规模化猪场“料肉比超标”的常见元凶之一。

  亚临床型与母猪型:易被忽视的“带菌者”

  亚临床感染猪无明显腹泻,但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下降,像“被悄悄偷走养分”;母猪感染后可能出现繁殖障碍,如返情率升高、产仔数减少、哺乳期间腹泻(乳汁带菌污染仔猪),成为猪场持续感染的“源头”。




  二、解剖症状:回肠“增厚变皱”是核心,出血与增生为特征

  回肠炎的解剖病变高度集中在回肠(小肠末端),其次是结肠前段,病变特征因临床类型而异,但都围绕“肠黏膜增生”展开,这是区别于其他肠道疾病的“金标准”。

  急性型(出血性):肠管内的“血色河流”

  解剖急性死亡猪,可见回肠及结肠前段肠管扩张,肠腔内充满暗红色或鲜红色血液和血凝块,像“流动的血河”,肠壁因出血而呈暗红色。轻轻触摸肠壁,会发现比正常增厚2-3倍,质地较硬,像“打了气的轮胎”;剪开肠管,黏膜表面充血、出血,有的覆盖一层暗红色血痂,黏膜褶皱增粗但无明显坏死——这是血管破裂出血与黏膜增生共同作用的结果。

  慢性型(增生性):肠壁的“脑回样褶皱”

  慢性病例的回肠病变最具特征性:肠管变粗、变硬,肠壁厚度可达正常的3-5倍(像“橡皮管”),用手触摸能感觉到明显的弹性阻力;剪开肠管,黏膜表面不再光滑,而是形成密集的纵向褶皱,像“大脑皮层的沟回”,褶皱顶部可能充血或有少量黏液,严重时褶皱融合成“结节状”突起。

  肠腔内内容物为灰色、黄色糊状粪便,混有未消化的饲料颗粒;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呈灰白色,切面湿润——这是肠道黏膜细胞异常增生(胞内劳森菌寄生在肠上皮细胞内,刺激细胞过度增殖)的典型表现,增生的细胞阻碍了营养吸收,导致“吃得多、长得慢”。

  亚临床型:轻微却关键的“黏膜增厚”

  亚临床感染猪的回肠病变较轻微,仅肠壁轻度增厚,黏膜褶皱稍粗,无出血或明显分泌物,但显微镜下可见肠上皮细胞内有大量胞内劳森菌(呈弯曲杆菌形态),这是确诊的关键依据。

  三、诊断与鉴别:从“回肠增厚”锁定,排除相似肠道病

  回肠炎的诊断需结合易感日龄(6-20周龄)、临床症状(腹泻/血便+生长迟滞)和回肠增厚病变,但需与以下疾病严格区分:

  •猪痢疾(密螺旋体病):粪便为鲜红色血痢(带大量黏液),病变在结肠(大肠),肠黏膜出血呈“红绒布样”,无肠壁增厚,可通过镜检发现螺旋体鉴别。

  •沙门氏杆菌病:有高热、败血症症状,肠道病变为回盲瓣溃疡(“纽扣状”),肝脏有灰白色坏死灶,无肠壁增厚,可分离出沙门氏杆菌。

  •肠出血性综合征(EHS):多见于育肥猪,粪便带血但无腹泻,病变在小肠,肠壁无增厚,多因饲料因素(如霉变)引发,无传染性。

  •增生性坏死性肠炎(其他细菌):肠壁增厚同时伴随黏膜坏死、脱落,粪便有腥臭味,抗生素治疗效果差,与回肠炎的“单纯增生无坏死”不同。

  实验室诊断可通过PCR检测粪便或肠黏膜中的胞内劳森菌DNA,或免疫组化染色(肠上皮细胞内可见阳性菌体),这是确诊的金标准。




  四、防控要点:“疫苗+药物+管理”三重防线

  回肠炎的防控需针对胞内劳森菌“细胞内寄生、易反复感染”的特点,构建“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体系:

  1.疫苗免疫:主动抵御感染

  对6-8周龄易感猪群,可接种回肠炎灭活疫苗或弱毒疫苗(口服或注射),刺激机体产生黏膜免疫,阻止病菌定植肠上皮细胞。后备母猪配种前免疫,可减少通过乳汁传播给仔猪的风险。

  2.药物干预:精准打击胞内菌

  胞内劳森菌对大环内酯类、截短侧耳素类药物敏感,如泰妙菌素、泰乐菌素、林可霉素、替米考星等。发病猪可通过饮水或拌料给药(如泰妙菌素100-200ppm,连用14天);同群猪紧急预防用药7-10天,能有效控制扩散。注意:慢性病例需延长用药时间(2-3周),同时补充益生菌修复肠道。

  3.管理优化:减少应激,阻断传播

  胞内劳森菌通过“粪-口”传播,且应激(密度过高、温差大、换料)会诱发发病。因此,保育舍与育肥舍需“全进全出”,空栏后用2%氢氧化钠或过氧乙酸彻底消毒(尤其粪便残留处);保持圈舍干燥、通风,密度合理(每头猪至少1.2㎡);换料时逐步过渡(7天过渡期),避免突然改变饲料配方。

  4.监测与净化:识别“隐形带菌者”

  定期通过PCR检测粪便样本,监测猪群带菌情况;对持续腹泻、生长迟滞的僵猪及时淘汰,减少传染源;母猪群定期药物净化(产前1-2周添加敏感药物),降低垂直传播风险。

  猪回肠炎虽不直接导致高死亡率,但其“生长迟滞、料肉比升高”的隐性损失更为深远。记住“6-20周龄、回肠增厚、腹泻或血便”的核心特征,通过疫苗免疫、药物防控和精细化管理,就能有效控制其危害。对养猪人而言,关注生长猪的粪便和体重变化,早发现、早干预,就是守住效益的关键。

【版权声明】

中国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中国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且保持图文完整性、中国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
详情广告
中国养猪网

中国养猪网手机APP端

精华推荐

双胞胎养猪网共建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 服务介绍 | 招聘信息 | 版权及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中国农业百强网站 互联网经营备案 网信认证 网络警察 报警平台 网站备案

中国养猪网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10053 中国养猪网备案号: 赣B2--20110053-5 网安备案号:36010902000949

Copyright©2010-2023 https://www.zhuwang.com.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新海传媒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