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猪价走势分析:止跌回升背后仍存隐忧
猪肉价格在持续探底后终于迎来一波回暖,但市场基本面并未发生根本性转变。
全国生猪价格在10月中旬后迎来一轮反弹。据监测数据显示,10月21日,全国外三元标猪出栏均价回升至11.33元/公斤,较前一日上涨0.09元/公斤,南北市场呈现普遍震荡走高的局面。
这一上涨态势在10月22日更为明显,生猪均价预计升至11.54元/公斤,单日上涨0.21元/公斤,涨幅达1.85%。
01价格走势:止跌回升的转折点
国庆中秋双节后,国内生猪价格一度跌至2025年新低。外三元标猪报价曾触底11元/公斤,部分地区甚至跌破10元/公斤大关,创下近四年来的最低水平。
然而,这一下行趋势在10月中旬得以扭转。从地区分布看,10月21日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中,24个地区猪价上涨,4个地区持平,无一地区下跌。
区域分析显示,当前海南地区为全国最高价13.4元/公斤,江苏地区为12.2元/公斤,而广西地区则为全国最低价9.9元/公斤。这种区域差异主要受本地供需关系和运输条件影响。
02上涨驱动:多重因素推动价格回暖
此轮猪价回升主要受益于三方面因素。
标肥价差走扩刺激了市场情绪。随着天气转冷,北方地区气温降至个位数,市场对中大猪需求增加,带动肥猪价格走强。与此同时,此前养殖主体集中出栏导致当前中大猪存栏减少,供应偏紧进一步推高了标肥价差。
二次育肥入场积极成为重要推动力。基于四季度消费旺季预期和标肥价差扩大,二次育肥户看好大猪前景,积极补栏标猪。南北地区标猪承接能力增强,部分散户猪场看涨惜售情绪升温。
冻猪肉收储政策提振了市场信心。在猪价持续下跌后,中央和地方相继启动冻猪肉收储工作。9月19日,相关部门启动了1.5万吨中央冻猪肉收储,这已是年内第二轮收储。
03市场基本面:供过于求格局未变
尽管近期猪价回暖,但生猪市场供过于求的基本面并未发生根本性转变。
供给端压力依然显著。数据显示,8月至9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接近正常保有量的110%,产能处于高位。3月份以来,规模猪场每月新生仔猪数均在3000万头以上,并持续增长,预示着未来一段时间生猪供应仍将充足。
消费端支撑仍显不足。虽然天气转凉带动猪肉消费有所回暖,但终端需求增幅有限,对猪源的承接能力依然不足。屠宰企业多采取随用随采策略,采购量未出现明显扩张。
04养殖端困境:亏损压力下的艰难抉择
养殖户当前正面临爬坡过坎的“阵痛期”。9月份全国养猪场(户)亏损面达到76.7%,形势严峻。
不同养殖模式面临不同压力。自繁自养模式勉强可维持成本,而外购仔猪育肥模式则陷入深度亏损。据山东省监测数据,外购仔猪育肥模式头均亏损已达约150元。
为应对困境,养殖企业纷纷采取控制成本措施。部分大型集团企业实施“十头母猪淘汰一头低产母猪,一窝仔猪多淘汰一头弱仔,育肥猪提前十天出栏”等策略,以降低亏损。
05未来展望:短期反弹难改长期低迷
针对未来走势,短期内随着气温下降和腌腊季节来临,猪价可能继续保持震荡偏强态势。11月份二次育肥增加与需求季节性增长,或对猪价形成一定支撑。
然而,市场供求基本面不支持猪价大幅上涨。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负责人孔亮表示,预计今年四季度到明年一季度上市肥猪同比还将明显增长,生猪供应相对过剩局面仍将持续。
长期来看,猪周期拐点尚未到来。专家指出,如不实质性调减产能,猪价低迷态势难以扭转。甚至明年春节后,猪肉消费进入淡季,猪价可能继续走低,并造成生猪养殖重度亏损。
综合来看,当前猪价回升主要受短期因素驱动,而非市场根本面转变。随着秋冬季消费旺季的到来,猪肉价格有望继续获得支撑。
养殖户应理性看待当前价格反弹,把握出栏节奏,避免盲目压栏赌行情,同时加强成本控制,确保现金流安全,以应对可能持续的市场低迷期。
猪肉价格在持续探底后终于迎来一波回暖,但市场基本面并未发生根本性转变。
全国生猪价格在10月中旬后迎来一轮反弹。据监测数据显示,10月21日,全国外三元标猪出栏均价回升至11.33元/公斤,较前一日上涨0.09元/公斤,南北市场呈现普遍震荡走高的局面。
这一上涨态势在10月22日更为明显,生猪均价预计升至11.54元/公斤,单日上涨0.21元/公斤,涨幅达1.85%。
01价格走势:止跌回升的转折点
国庆中秋双节后,国内生猪价格一度跌至2025年新低。外三元标猪报价曾触底11元/公斤,部分地区甚至跌破10元/公斤大关,创下近四年来的最低水平。
然而,这一下行趋势在10月中旬得以扭转。从地区分布看,10月21日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中,24个地区猪价上涨,4个地区持平,无一地区下跌。
区域分析显示,当前海南地区为全国最高价13.4元/公斤,江苏地区为12.2元/公斤,而广西地区则为全国最低价9.9元/公斤。这种区域差异主要受本地供需关系和运输条件影响。
02上涨驱动:多重因素推动价格回暖
此轮猪价回升主要受益于三方面因素。
标肥价差走扩刺激了市场情绪。随着天气转冷,北方地区气温降至个位数,市场对中大猪需求增加,带动肥猪价格走强。与此同时,此前养殖主体集中出栏导致当前中大猪存栏减少,供应偏紧进一步推高了标肥价差。
二次育肥入场积极成为重要推动力。基于四季度消费旺季预期和标肥价差扩大,二次育肥户看好大猪前景,积极补栏标猪。南北地区标猪承接能力增强,部分散户猪场看涨惜售情绪升温。
冻猪肉收储政策提振了市场信心。在猪价持续下跌后,中央和地方相继启动冻猪肉收储工作。9月19日,相关部门启动了1.5万吨中央冻猪肉收储,这已是年内第二轮收储。
03市场基本面:供过于求格局未变
尽管近期猪价回暖,但生猪市场供过于求的基本面并未发生根本性转变。
供给端压力依然显著。数据显示,8月至9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接近正常保有量的110%,产能处于高位。3月份以来,规模猪场每月新生仔猪数均在3000万头以上,并持续增长,预示着未来一段时间生猪供应仍将充足。
消费端支撑仍显不足。虽然天气转凉带动猪肉消费有所回暖,但终端需求增幅有限,对猪源的承接能力依然不足。屠宰企业多采取随用随采策略,采购量未出现明显扩张。
04养殖端困境:亏损压力下的艰难抉择
养殖户当前正面临爬坡过坎的“阵痛期”。9月份全国养猪场(户)亏损面达到76.7%,形势严峻。
不同养殖模式面临不同压力。自繁自养模式勉强可维持成本,而外购仔猪育肥模式则陷入深度亏损。据山东省监测数据,外购仔猪育肥模式头均亏损已达约150元。
为应对困境,养殖企业纷纷采取控制成本措施。部分大型集团企业实施“十头母猪淘汰一头低产母猪,一窝仔猪多淘汰一头弱仔,育肥猪提前十天出栏”等策略,以降低亏损。
05未来展望:短期反弹难改长期低迷
针对未来走势,短期内随着气温下降和腌腊季节来临,猪价可能继续保持震荡偏强态势。11月份二次育肥增加与需求季节性增长,或对猪价形成一定支撑。
然而,市场供求基本面不支持猪价大幅上涨。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负责人孔亮表示,预计今年四季度到明年一季度上市肥猪同比还将明显增长,生猪供应相对过剩局面仍将持续。
长期来看,猪周期拐点尚未到来。专家指出,如不实质性调减产能,猪价低迷态势难以扭转。甚至明年春节后,猪肉消费进入淡季,猪价可能继续走低,并造成生猪养殖重度亏损。
综合来看,当前猪价回升主要受短期因素驱动,而非市场根本面转变。随着秋冬季消费旺季的到来,猪肉价格有望继续获得支撑。
养殖户应理性看待当前价格反弹,把握出栏节奏,避免盲目压栏赌行情,同时加强成本控制,确保现金流安全,以应对可能持续的市场低迷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