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吹起,温度骤降,养猪场又迎来了一年中最严峻的考验。
随着秋冬季的来临,气温逐渐降低,昼夜温差增大,空气湿度减小,日照时间缩短,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更易存活。这些变化给猪场管理带来了特殊挑战,尤其是疫病发生和传播风险大幅增加。
如何通过科学管理确保猪只安全过冬,成为每个养殖户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01疫病防控:临床巡查与疫苗免疫
秋冬季节是非洲猪瘟、口蹄疫、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等多种疫病的高发期。
加强对猪群的临床巡查是及时发现疫病的第一步。养殖户应密切观察猪的采食、饮水情况,注意呼吸频率和姿势是否发生变化,检查体温是否正常,眼鼻有无分泌物,皮肤有无异常变化等。
发现病猪应立即移入隔离圈舍,并采集样本送实验室检测。
疫苗免疫是防控疫病的关键手段。对口蹄疫、猪瘟、猪伪狂犬病、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等疫病,可采用疫苗免疫进行预防。
猪场应根据本场疫病流行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选择质量可靠的疫苗,并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免疫注射应做到一猪一针头,防止交叉感染。
02环境管理:卫生消毒与生物安全
卫生消毒是切断病原传播的重要措施。低温会影响消毒剂的稳定性和溶解性,降低消毒效果。
在消毒剂配制和使用过程中,可使用温水稀释消毒剂。温度过低时,可选用低温消毒剂,地面可使用高温火焰消毒。疫情风险较大时,可考虑每周进行1-2次全面消毒,适当延长消毒剂作用时间。
建立健全生物安全制度是防控疫病的基础。应做好物理隔离,有条件的应建立专用的人员出入洗澡间、物资物品消毒房、运输车辆消毒池和熏蒸棚等。
限制无关人员进出,严格执行人员进出更衣换鞋、清洗及淋浴制度。外来车辆不允许进入猪场,场内车辆应彻底清洗消毒。
03饲养管理:防寒保暖与通风换气
防寒保暖是秋冬猪场管理的核心工作。新生仔猪保温箱温度宜控制在32-38℃,保育舍温度在24-27℃,生长育肥、怀孕母猪、种公猪猪舍温度在10-21℃。
开放式猪舍可覆盖双层塑膜,封堵窗户及通风口,在门口挂棉帘、草帘。提高饲养密度也是有效的防寒措施之一,保育舍的饲养密度可提高30%,中大猪适当提高密度20%,有助于提高舍内温度。
通风换气同样不可忽视。在做好防寒保暖的同时,要保持猪舍内空气相对湿度为65%-75%。
通风时应优先选择每天正午高温时段,采用窗户通风时避免形成对流,晚上及时关闭窗户。保持适当的通风可以有效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04营养调整与无害化处理
饲料配方需要随季节调整。在饲料中增加能量饲料,适量添加复合维生素、氨基酸、复合酶制剂等物质。
冬季可在夜间增加一次喂料,提供清洁饮水,有条件的应提供温水。新玉米上市时,要注意新旧玉米营养成分的差异,确保饲料营养稳定。
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是防控疫病的重要环节。病死猪及其排泄物、污染物等的不当处理会造成病原扩散和传播。
要对病死猪、排泄物、污染物等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得随意丢弃,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对收集、转运、处理病死猪的工具要及时清洗消毒。
随着秋冬季气温持续走低,猪场管理的难度也随之增加。多数养殖场已经意识到,只有将防寒保暖与疫病防控有机结合,才能在降低饲料消耗的同时提高猪群免疫力。
在寒冷季节,猪场管理者最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执行力——每日巡查猪舍温度湿度,定期检查疫苗免疫效果,时刻关注猪群行为变化。
通过精细化管理,猪场不仅能安全度过秋冬,还能为来年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随着秋冬季的来临,气温逐渐降低,昼夜温差增大,空气湿度减小,日照时间缩短,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更易存活。这些变化给猪场管理带来了特殊挑战,尤其是疫病发生和传播风险大幅增加。
如何通过科学管理确保猪只安全过冬,成为每个养殖户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01疫病防控:临床巡查与疫苗免疫
秋冬季节是非洲猪瘟、口蹄疫、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等多种疫病的高发期。
加强对猪群的临床巡查是及时发现疫病的第一步。养殖户应密切观察猪的采食、饮水情况,注意呼吸频率和姿势是否发生变化,检查体温是否正常,眼鼻有无分泌物,皮肤有无异常变化等。
发现病猪应立即移入隔离圈舍,并采集样本送实验室检测。
疫苗免疫是防控疫病的关键手段。对口蹄疫、猪瘟、猪伪狂犬病、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等疫病,可采用疫苗免疫进行预防。
猪场应根据本场疫病流行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选择质量可靠的疫苗,并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免疫注射应做到一猪一针头,防止交叉感染。
02环境管理:卫生消毒与生物安全
卫生消毒是切断病原传播的重要措施。低温会影响消毒剂的稳定性和溶解性,降低消毒效果。
在消毒剂配制和使用过程中,可使用温水稀释消毒剂。温度过低时,可选用低温消毒剂,地面可使用高温火焰消毒。疫情风险较大时,可考虑每周进行1-2次全面消毒,适当延长消毒剂作用时间。
建立健全生物安全制度是防控疫病的基础。应做好物理隔离,有条件的应建立专用的人员出入洗澡间、物资物品消毒房、运输车辆消毒池和熏蒸棚等。
限制无关人员进出,严格执行人员进出更衣换鞋、清洗及淋浴制度。外来车辆不允许进入猪场,场内车辆应彻底清洗消毒。
03饲养管理:防寒保暖与通风换气
防寒保暖是秋冬猪场管理的核心工作。新生仔猪保温箱温度宜控制在32-38℃,保育舍温度在24-27℃,生长育肥、怀孕母猪、种公猪猪舍温度在10-21℃。
开放式猪舍可覆盖双层塑膜,封堵窗户及通风口,在门口挂棉帘、草帘。提高饲养密度也是有效的防寒措施之一,保育舍的饲养密度可提高30%,中大猪适当提高密度20%,有助于提高舍内温度。
通风换气同样不可忽视。在做好防寒保暖的同时,要保持猪舍内空气相对湿度为65%-75%。
通风时应优先选择每天正午高温时段,采用窗户通风时避免形成对流,晚上及时关闭窗户。保持适当的通风可以有效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04营养调整与无害化处理
饲料配方需要随季节调整。在饲料中增加能量饲料,适量添加复合维生素、氨基酸、复合酶制剂等物质。
冬季可在夜间增加一次喂料,提供清洁饮水,有条件的应提供温水。新玉米上市时,要注意新旧玉米营养成分的差异,确保饲料营养稳定。
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是防控疫病的重要环节。病死猪及其排泄物、污染物等的不当处理会造成病原扩散和传播。
要对病死猪、排泄物、污染物等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得随意丢弃,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对收集、转运、处理病死猪的工具要及时清洗消毒。
随着秋冬季气温持续走低,猪场管理的难度也随之增加。多数养殖场已经意识到,只有将防寒保暖与疫病防控有机结合,才能在降低饲料消耗的同时提高猪群免疫力。
在寒冷季节,猪场管理者最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执行力——每日巡查猪舍温度湿度,定期检查疫苗免疫效果,时刻关注猪群行为变化。
通过精细化管理,猪场不仅能安全度过秋冬,还能为来年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