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
甘草(补气药)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 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al.和光果甘草Glycyrrhizaglabra L. 的干燥根及根茎。亦名蜜甘《本经》、蜜草《名医别录》、粉草《群芳谱》等。
【产地分布】生于向阳干燥的钙质草原、河岸砂质土等地。分布于东北、西北、华北等地。主产内蒙古、甘肃;其次为陕西、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青海、新疆等地。以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所产品质最优。
【性味归经】味甘,性平。入心、肺、脾、胃经。
【功用主治】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主治:(炙用)脾胃虚弱、食少、腹痛便溏、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悸;(生用)咽喉肿痛、消化性溃疡、痈疽疮疡,解药毒及食物中毒。
①《本经》:"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
②《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
③《药性论》:"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制诸药毒;养肾气内伤,令人阴(不)痿;主妇人血沥腰痛;虚而多热;加而用之。"
④《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
⑤《珍珠囊》:"补血,养胃。"
⑥《汤液本草》:"治肺痿之脓血,而作吐剂;消五发之疮疽,与黄耆同功。"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10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掺或煎水洗。
【医家论药】
“甘草,味至甘,得中和之性,有调补之功,故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表药得之助其外,下药得之缓其速。助参、芪成气虚之功,人所知也,助熟地疗阴虚之危,谁其晓焉。祛邪热,坚筋骨,健脾胃,长肌肉。随气药入气,随血药入血,无往不可,故称国老。惟中满者勿加,恐其作胀;速下者勿入,恐其缓功,不可不知也。”(《本草正义》)
“甘草,生用凉而泻火,主散表邪,消痈肿,利咽痛,解百药毒,除胃积热,去尿管痛,此甘凉除热之力也。炙用温而补中,主脾虚滑泻,胃虚口渴,寒热咳嗽,气短困倦,劳役虚损,此甘温助脾之功也。但味厚而太甜,补药中不宜多用,恐恋膈不思食也。”(《药品化义》)
【临床案例】
1.
治疗肺结核 生甘草18g,煎至 150ml,分3次口服,每日1剂,配合抗痨药,
治疗55例,疗效满意者23例,进步32例,无一例恶化。
2.
治疗低血压 甘草、五味子各6~12g,茯苓15g,每日1剂,分2次煎服或泡茶饮,
治疗42例,一般服药3~10剂,症状即可消失,血压恢复正常。
3.
治疗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生甘草,每日30g,水煎分2次服,20天为1疗程。同时以硫糖铝粉加5%淀粉糊或适量阿拉伯胶,制成20%乳胶剂,于睡前排便后保留灌肠,每次40ml,每日1次,
治疗本病,有较好的近期疗效。
4.
治疗尿崩症 甘草粉,每次5g,日服4次,试治两例病史已4~9年的尿崩症收到一定效果。
5.
治疗冻伤 甘草、芫花各9g,加水2000ml,煎后浴洗冻伤部位,每日3次,
治疗76例,用药1~3剂后,痊愈58例。
6.
治疗慢性咽炎 生甘草10g,开水浸泡代茶饮,禁食鱼、辣、糖等物,轻者服1~2个月,重者服3~5个月。
治疗38例,痊愈34例,好转4例。
7.
治疗热嗽 甘草二两,猪胆汁浸五宿,漉出炙香,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绿豆大,食后薄荷汤下十五丸。
【临床应用方案】
(1)
防治家畜风寒感冒、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病、喘气病、咳嗽及病毒性呼吸道疾病:
恒通本草麻杏石甘颗粒100g+天之莲(双黄连可溶性粉)100g+衡呼清(粘附型替米考星),混合拌料100kg或兑水200kg,连用5~7天。
(2)
防治家禽风寒感冒、传喉、传支、传鼻、慢呼及并发感染的恶性呼吸道疾病:
恒通本草麻杏石甘颗粒100g+天之莲(双黄连可溶性粉)100g+衡呼清(粘附型替米考星),混合拌料200kg或兑水300kg,连用3~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