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非瘟都防控得住的当下,蓝耳病仍然是养殖场头疼的问题?这和该病毒的病原学结构有关,其结构又决定了病毒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去流行及传播。在硕腾猪蓝耳病防控高峰论坛上,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周磊从病原学、流行特征、防控新挑战、防控应对策略四大方面讲述了蓝耳病的基本特征与防控。
蓝耳病毒环境稳定性及消毒剂耐受性弱于非瘟病毒,可通过空气传播
PRRS病毒直径为40~60nm。在电镜下可观察到病毒粒子表面有微小(8-12nm)的颗粒状突起。PRRSV属有囊膜病毒,因此对普通消毒剂均敏感。
环境稳定性及消毒剂耐受性弱于非瘟病毒
PRRSV可通过直接接触传播,也能通过污染物间接传播;可通过空气长距离传播,也能通过精液、输精、注射器等器械传播;既能水平传播,又能垂直传播(胎盘);同时,苍蝇、蚊子等也是传播媒介。
传播方式多样
田间毒株多样性极其丰富,类NADC30和重组毒比例在增加
目前,PRRS田间毒株多样性极其丰富,PRRSV疫苗毒的演化与野毒株的重组是驱动毒株多样性和新毒株产生的重要机制,类NADC30 与疫苗病毒重组频繁。“重组虽然是随机的,但筛选是有方向的,环境会选择复制快的或者有免疫逃逸作用的或者传播能力强的毒株,使得疫苗对这些重组毒的保护效率下降。养殖场应减少不同毒株在猪群循环,减少重组风险。”周磊说。
周磊介绍,猪肺泡巨噬细胞是PRRSV体内感染的主要靶细胞,导致猪肺泡巨噬细胞抗原递呈能力下降,形成炎症反应,引发免疫抑制和继发感染。
为何PRRS难防控?毒株多样性和易变异性导致毒株重组和疫苗毒返强;变异毒株间异源保护性不足使得缺少“通用疫苗”,猪群原有免疫力容易“脱靶”失效;垂直传播和持续性感染,仔猪通过胎盘感染,进一步感染保育舍、育肥舍;以及气溶胶传播都是导致蓝耳病防控难度增加的重要因素。
引种已成为当前最大PRRSV引入风险
周磊表示,引种已成为当前最大PRRSV引入风险。一是非瘟时期扩生产,快速新建场,妊娠母猪入场即直接开产模式;二是收购猪场。种源多个来源,不同批次,流行毒株以及所用疫苗毒株不一样;种原场免疫程序不同,免疫水平不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10月,PRRS 1-4-4毒株在美国大规模流行,可导致更高的分娩死亡率,造成流产、木乃伊胎,能够引起母猪感染的死亡率,导致育肥猪生长较慢。周磊教授提醒,国内要警惕PRRS 1-4-4毒株传入我国。目前,美国种猪引种风险不大,但猪肉进口风险很大,因为PRSSV阳性猪有可能进入屠宰场,通过冷链进入我国。
综合防控:生物安全,科学免疫、控制继发感染,诊断监测重要的防控前提
周磊强调,防控蓝耳病,一定要科学引种,做好后备猪入群前管理(驯化):1、阴性场引种:本场驯化,监测抗体转阳,监测不再排毒;2、阳性稳定场引种:同种疫苗,不排毒、监测抗体不再波动(养户回场);3、精液监测(加有消毒效果的成分)。
基于血清学的检测和监控的情况下,确定防控的思路,使用驯化、疫苗免疫等多种不同的方法。
“做好猪场内部生物安全措施,降低或阻断PRRSV在猪场的循环和传播。” 周磊表示,猪与猪之间传播 (全进全出),局部区域清群。注意猪场人员、猪场设备、器械、注射针头、猪场运输猪工具,以及人工授精——公猪精液受到PRRSV污染。后备猪管理方面,减少后备猪引入频率,独立的人员进入及淋浴通道。后备猪群到场后能够进行有效的隔离饲喂和单独管理。
另外,PRRS不同类型猪场的疫苗使用原则也不一样:
1、PRRS阴性猪场(种猪)不用活疫苗;
2、阳性/稳定猪场,不广泛使用活疫苗:后备猪驯化(不排毒后并群);
3、阳性/不稳定猪场,适当使用活疫苗:据发病情况提前3-4周给生长猪群一次免疫;
4、疫情发生猪场使用活疫苗、合理的免疫程序。母猪群1-2次 普免疫(加快恢复稳定),生长猪群依据感染和发病阶段(经临床和实验室确诊),提前3-4周进行免疫,可免疫1-2次。
他强调,一个猪场仅使用一种活疫苗,安全第一。诊断监测是重要的防控前提,做到科学引种,综合防控(生物安全,科学免疫、控制继发感染)很重要。如果疫苗是“一针就灵”,PRRSV不会兴风作浪30年!
*如果你有PRRS相关的其他疑问,可以关注周磊老师的个人公众号“VETMOOC” 进行交流。
每日一句
Never give up, always have hope in frontwaiting for.
永不放弃,总有希望在前面等待。
Never give up, always have hope in frontwaiting for.
永不放弃,总有希望在前面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