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肥猪后期(通常指70-100公斤至出栏阶段)是资金和饲料投入最集中的时期,也是决定养殖效益的关键期。然而,此阶段频繁发生的腹泻问题不仅导致饲料转化率大幅降低、日增重下降。
本文将深度总结该阶段细菌性腹泻病因,并提供科学的防控思路。
01、为什么育肥猪后期易发细菌性腹泻?
在分析具体病原之前,我们首先要理解这个阶段的猪只特点:
免疫应激期:育肥后期,猪只从母源抗体保护中彻底脱离,而自身的免疫系统仍处于不断完善阶段,抵抗力相对不稳定。
生长应激:快速生长对消化道功能是巨大挑战,肠道黏膜屏障可能因营养吸收负荷过重而变得脆弱。
管理应激:频繁的转群、并栏、疫苗接种以及通风、温湿度控制不当等,都会造成应激,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
肠道菌群失衡:长期使用某些抗生素或饲料变更,可能破坏肠道内正常的微生态平衡,为条件性致病菌的增殖提供了机会。
这些因素叠加,使得育肥猪的肠道成为一个“易感环境”,一旦有病原侵入或体内条件致病菌过度繁殖,腹泻便一触即发。
育肥猪后期易发细菌性腹泻的风险因素综合分析表
02、主要细菌性病原的深度分析
以下是导致育肥猪后期腹泻的最主要的几种细菌性病原,其流行程度和危害各有特点。
一、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
致病机理:ETEC通过菌毛抗原(如F4/K88,F18)吸附于小猪小肠上皮细胞,并分泌肠毒素(STa,STb,LT)。这些毒素刺激肠道细胞大量分泌电解质和水分,同时抑制钠和氯离子的吸收,导致大量水样腹泻和迅速脱水。
流行数据:据统计,在育肥猪腹泻病例中,ETEC的检出率可高达30%-40%。其中,F18型是育肥猪和断奶仔猪最常见的类型。ETEC腹泻的死亡率通常不高(一般低于5%),但其导致的生长滞缓和经济损失巨大。
临床特征:突然发生水样、黄色或灰白色的腹泻,猪只肛门周围及后躯常被稀粪污染。猪只精神可能初期无明显变化,但很快出现脱水消瘦。
二、胞内劳森菌
致病机理:该菌侵入小肠末段、回肠、盲肠及结肠段的肠上皮细胞内部,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导致肠腺窝细胞异常增生,肠壁增厚。这不仅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严重时增厚的肠黏膜可能出血,或因细胞死亡脱落而形成溃疡。
流行数据:PPE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阳性率极高。育肥后期常表现为慢性型(PIA)和急性出血型(PHE)。PHE死亡率可达5%-20%,而PIA则造成持续的饲料浪费(饲料转化率可下降17%-40%),出栏时间推迟10-20天。
临床特征:
慢性型(PIA):间歇性腹泻,粪便呈灰黑色、水泥样稀粪(未消化的饲料),猪只毛长、消瘦、贫血,成为“僵猪”。
急性出血型(PHE):常见于100斤以上的肥猪,突然排出黑色焦油样血便,或突然死亡,尸体皮肤苍白。
三、沙门氏菌
致病机理:主要是猪霍乱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它们不仅能够侵入肠道黏膜引起炎症和坏死(肠炎型),还能突破肠道屏障进入血液,引发全身性败血症(败血型)。
流行数据:沙门氏菌是人畜共患病,在猪场中潜伏感染很常见。应激可诱发临床疾病,发病率在10%-30%不等,死亡率可达25%或更高。
临床特征:
肠炎型:持续性的黄色黄痢,粪便恶臭,可能夹杂坏死组织碎片(伪膜)。
败血型:高烧(40.5-41.5℃)、精神沉郁、耳及腹下皮肤有紫红色斑点,死亡快。
四、艰难梭菌和产气荚膜梭菌
致病机理:这两种都是产毒素的厌氧菌。艰难梭菌的毒素A和B可破坏肠道细胞,导致炎症和出血。产气荚膜梭菌(主要是C型和A型)产生的β毒素或α毒素可引起急性坏死性肠炎。
流行数据:更多见于新生仔猪和小猪,但在育肥猪后期,尤其是在饲料突然改变或滥用抗生素后,也可发病。一旦发生,死亡率较高。
临床特征:血痢,粪便呈红褐色,内含坏死组织,有特殊臭味。猪只腹痛、拒食、突然死亡。
育肥猪后期主要细菌性腹泻病原对比分析表
03、临床诊断与鉴别流程
仅凭粪便外观很难准确判断病原,建议遵循以下诊断思路,必要时进行实验室检测。
04、综合防控措施
一、生物安全与管理防控
全进全出:严格执行批次化管理,彻底清洗、消毒、空栏,切断批次间传播。
减少应激:保证圈舍通风良好、温度适宜、密度合理。避免频繁转群和突然更换饲料,换料时要有5-7天的过渡期。
水源卫生:定期清洗水线,保证饮水清洁。水样腹泻时,可在饮水中添加口服补液盐、电解质或酸化剂。
二、饲料营养与肠道健康调控
使用优质原料:避免使用霉变原料,饲料中添加优质防霉剂和脱霉剂。
添加功能性添加剂:
酸化剂:降低胃肠道pH,抑制病原菌增殖。
益生菌/益生元:扶植肠道有益菌,竞争性抑制致病菌定植。
酶制剂:提高饲料消化率,减少未消化营养在后肠发酵(可减少腹泻)。
植物精油:许多植物精油具有抗菌、抗炎和促进消化的功能。
精准用药:针对细菌性疾病,可在兽医指导下进行预防性投药或脉冲式给药。但必须基于药敏试验结果,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耐药性产生。
三、免疫预防
疫苗免疫:目前市场上有针对胞内劳森菌、大肠杆菌(F4,F18)和产气荚膜梭菌的疫苗。应根据本场病原流行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通常需要在育肥前期甚至保育期完成免疫。
育肥猪细菌性腹泻综合防控措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