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宝
当前位置: 猪病防治 > 猪代谢病 > 正文
中国养猪网 中国养猪网

仔猪腹泻综合征防控思路与策略了!

来源: 中国健康养猪   2025-08-14 17:29:42   查看:  次

  母猪发病表现为厌食、排水样稀便,哺乳母猪少乳或无乳,症状轻微,一般能很快恢复。哺乳仔猪则发病表现为腹泻,排出黄白色、乳白色、黄绿色、灰色等水样稀便,有臭味。有的猪发生呕吐,消瘦,皮肤发白,不吃乳,精神沉郁,后期体温下降,多数仔猪于发病后的第2天开始死亡,7日龄以内的仔猪若发病,几乎无一头存活。保育仔猪发病时,部分病猪症状较严重,与哺乳仔猪的症状相似,并有死亡,死亡率约在20%—30%左右;发病耐过的仔猪一般体质虚弱,皮毛粗乱,生长发育不良。

  鉴于本轮腹泻涉及的病因较多,既有传染性病原,也有非传染性病原;既有病毒,也有细菌;既有营养的缺乏,也有各种中毒因子的参与;既有特异性免疫的失败;也有非特异性免疫低下。所以,一些专家称之为哺乳仔猪腹泻综合征。

  据国内多家兽医科研院所的检测发现,本次仔猪腹泻综合征的发生与流行,主要是以流行性腹泻(PED)为主,少数猪群中也检测到传染性胃肠炎与轮状病毒混合感染。某研究机构在22家发病猪场105份病料中检出流行性腹泻病毒为65.7%、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为27.6%、轮状病毒为25.4%,有的猪群中还检测出伪狂犬病毒、圆环病毒2型、蓝耳病病毒、猪瘟病毒、博卡病毒、高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病原体混合感染。在腹泻猪中检出的博卡病毒(KboV),开始曾一度被认为是这一轮腹泻的元凶,但后来发现未发生腹泻的仔猪体内也可检出这种病毒,所以认为它应该不是发病的主要病原,最多是帮凶的作用。

  目前,猪场常用的防治方法主要有:

  1、防疫性地打疫苗;

  2、应急性地进行返饲;

  3、治疗性地抗菌补液三种途径。

  但在实际生产中,往往效果欠佳。采用疫苗免疫时,由于猪体内经典毒株与变异毒株的并存,疫苗株与流行毒株(PED的Ⅱ型病毒)之间的不匹配(当前无可靠疫苗),导致效果平平或几乎无效;而在返饲过程中,往往因为病料的风险性、毒力含量不够或分量难以把握而常常引起母猪流产,保护率一般不到30﹪;而在治疗过程中,则因腹泻发病迅速,且发病猪日龄小,抵抗力弱,根本就来不及治疗,其死亡率相当之高,引起了养猪业犹如2006年高热病时的恐慌心理。

  然而,当前猪场在预防和处理仔猪腹泻综合征的思路上普遍存在着很多偏差,主要表现如下:

  1.不注重环境控制

  猪场可以每天不辞辛苦地进行两次腹腔补液,但产房和保温箱的温度没有到位而从不考虑,有的纯粹就是象征性的挂个灯,了却心愿,更不用说保好仔猪腹部温度。出现拉稀后,为了方便卫生清洁,用水一冲了之,更加重了空气的阴冷与潮湿,又为病毒和细菌创造了良好的培育环境,造成恶性循环。

  2.不关注机体内毒素

  当母猪出现采食量下降或乳房炎等情况时,也是一天两次消炎针或打点滴助,而到饲料仓库一看,主要原料的灰份和水分较高,霉变相当厉害,回应说:麸皮一般存储20天左右,玉米市场嘛都一个样。由于进入秋季以后,气温下降使机体血液循环变慢,对毒素的代谢和排泄能力开始下降,加之霉菌毒素、重金属、药物对肝肾的强大损伤,使毒素在母体里体内蓄积,此时母亲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牺牲后代利益的“生命优先机制”就会体现。为了减轻负担,维护母本的生命体征,一些脂溶性的外源化学物质(毒素)会大量分泌进入乳汁,造成对小猪的直接伤害。比如:母猪由于负荷过大或中毒流产后,肝肾负担减轻,即恢复采食,霉变饲料中霉菌毒素随之大量进入母猪体内,由于霉菌毒素中毒的隐蔽较强,所以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3.过多的依赖抗菌素。

  每当猪场有点风吹草动,就大剂量、长时间使用抗菌素,他们会告诉我说:什么好药都没用,量再大也是惘然。要知道,抗菌素使用时间过长、剂量过大(尤其是劣质)会无选择性地对肠道的有害菌和有益菌同时杀灭,这样,只能使肠道的菌群平衡环境更加恶化,加上药物的毒副作用,犹如“雪上加霜”。

  综上所述,当前猪场在仔猪腹泻的防控问题上出现了重救火、而轻防火的认识错位。病来了,人们往往揪住病的本身,全力以赴,甚至手忙脚乱,焦头烂额忙于治疗—扑火,而根本就没有去考虑为什么发病,追根溯源,最后从源头控制—防火(防病)。仔猪腹泻根源在母猪,唯有仔病母防,母子同治方能根本上解决仔猪腹泻综合征!

  所以,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调控。猪场要抓好母猪的饲养管理,提高猪群非特异性免疫,在做好产房保温防湿、控制好饲料霉菌毒素、调节好猪群肠道菌群平衡等细节的基础上,再根据猪场的实际情况采取母仔同治的方法,否则将事与愿违。这就是控制仔猪腹泻综合征的出路和思路所在!!

【版权声明】

中国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中国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且保持图文完整性、中国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
详情广告
中国养猪网

中国养猪网手机APP端

精华推荐

双胞胎养猪网共建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 服务介绍 | 招聘信息 | 版权及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中国农业百强网站 互联网经营备案 网信认证 网络警察 报警平台 网站备案

中国养猪网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10053 中国养猪网备案号: 赣B2--20110053-5 网安备案号:36010902000949

Copyright©2010-2023 https://www.zhuwang.com.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新海传媒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