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宝
当前位置: 猪病防治 > 猪传染病 > 正文
中国养猪网 中国养猪网

中医智慧引领养猪生产新风尚:中医理论的应用探索

来源: 网络整理   2024-12-17 17:05:37   查看:  次

  中医理论是研究环境与机体变化关系的理论,降低环境因子对养猪成本的影响;环境包括外环境(生活环境)和内环境(机体),外环境通过内环境作用表达为生理状态和机体性能,机体性能的变化严重影响饲料效益和生产性能;中药组方通过调理机体五脏六腑的状态达到机体与外环境的平衡,提高机体抗应激和内环境稳态的能力,进而提高饲料效益和生产性能。猪饲料的发展与养猪方式、养猪规模、品种、目的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中国猪饲料从传统营养角度说分为低蛋白日粮前和后,从功能性来说就是无抗到有抗(包括高锌、高铜)再到替抗;低蛋白日粮解决人和猪争粮、地方饲料资源利用和国家经济安全问题,从功能的过程来说,无抗时代主要解决植物蛋白向动物蛋白转化,满足人们对动物蛋白的基本需求,有抗时代主要是通过减少疾病和动物蛋白合成前原物质的使用(如高铜等)提高饲料营养向动物组织转化的效率,对动物产品和环境及人类健康有一定风险性,如抗生素耐药性和疾病更复杂问题,替抗主要是为了食品和环境安全、动物福利及产业可持续发展;饲料配方理论都是以营养元素间平衡为指导,没有把环境、营养元素和机体生理阶段有机结合。随着养猪生产对饲料效益要求的提高和饲料客户竞争的相对集中(养猪规模化)及猪肉产品客户的分化,运用中医理论使用不同组方中药的饲料将成为饲料发展和研究的方向,也可以使种养模式更有生存和发展的动力,解决目前单体添加剂不能解决的问题。

  1中医理论与动物生理

  根据有关研究,环境应激对营养的消耗占饲料未转化为机体组织的2/3,对饲料和养殖成本都是巨大的损失;环境应激与机体互作导致内脏系统功能和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进而影响营养向动物机体组织的转化;任何动植物首先是能够和环境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如果打破这种状态就会导致动植物的机体消耗甚至死亡;而在环境改变的一定范围内使环境与机体重新恢复平衡正是中医研究的范畴。中医(皇帝内经素问)对环境因子界定为风、寒、署、湿、燥、火,内脏与组织的对应关系为肝主筋、心主脉、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肾主骨,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阴之五宫,伤在五味,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伤,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驰,精神乃央。又有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亥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冬生咳嗽;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中医理论的动物生理是环境因子、内脏、肠道健康和组织合成的动态生理,解释了环境应急导致临床疾病表现和生产性能改变的现象。饲料中禁抗、可饲用植物原料的合法使用、现代饲养模式、品种改良和目前养猪的疾病风险都为中药在现代养猪中高效使用提供了其价值体现的机会。

  2中医理论与营养元素

  中药本身就是植物和矿物类,其物质组成的元素也是机体的组成部分的来源,但不同的结构组成和复合物状态,其中药四气五味属性和使用时机完全不同,如植物类的麻黄的经和节、桂枝和桂皮、白术和苍术、附子和乌头及天雄等,虽然从现代化学的角度分析其主要成分相同,但在中药使用时的目的不同,如矿物质类的钙(石灰、石膏、牡蛎、钟乳石等)铁(生铁络、代赭石、磁石等)铜(自然铜、胆矾、空青、白青等)锌(炉甘石、氧化锌等)硫(土硫磺、石硫磺等)碘(海带、昆布等)硅(云母、紫石英、白石英等),其化学结构的不同其中药属性完全不同,但作为饲料原料使用时并未考虑其不同结构的不同中药属性,饲料中所有营养元素的作用目的是提供营养和更好地提高饲料的转化,而所有营养元素在机体内发挥作用都离不开机体本身功能的稳定,机体所有疾病的表现都会降低营养元素的作用效果,中药组方不仅可以补充机体营养,同时可以调节机体,使机体对营养的吸收、运输和转化(三段论营养)达到最佳状态,解决目前饲料与机体状态脱离的问题,使饲料营养的动态与生理状态相结合。

  3中医理论与疾病防控

  2018年非洲猪瘟进入中国以来,养猪的疾病风险急剧上升,疾病成为养猪生存、发展和效益第一大障碍,从中医理论和同症同治的原则看,疾病防控不论消化道和呼吸道疾病,中医都从环境变化与机体阴阳平衡出发,使疾病防控更全面和彻底,如消化道问题不仅考虑胃肠道,更考虑肝、脾和肾,如呼吸道不仅考虑肺,更要考虑心、肾和心包即三焦系统,中医理论指导的组方会对疾病的防控带来更全面的效果,如消化道问题,中药对肠道菌群具有选择性作用,这是中药与西药最大的区别,中药原药不会引起二重感染和肠道整体菌群结构的变化及耐药性的产生,这得益于中药成分和中药作用的丰富性,很多研究都显示用于防控消化道疾病的中药都对肠道菌群的改善起积极作用,在增加有益菌的同时杀灭有害菌,如人参、薏苡仁、大黄、防风、党参、茯苓、白术、乌梅等,中药一般要通过肠道菌群的消化进入机体起作用,所以中医一般不会伤害肠道的正常有益菌群结构,中药的正确使用将大大降低肠道菌群紊乱和疾病越来越复杂的风险,相反,会使疾病的控制越来越简单,成本越来越低,就如现在人类疾病的研究如肠脑轴、肠心轴、肠肾轴、肠肝轴,养猪方面研究肠道菌群结构的不同可能是品种蛋白质和脂肪沉积的基础,这就是中医理论中肠胃为海;心与小肠相表里,心又与脑相关联;肺与大肠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同时肝气又可犯胃;肾与膀胱相表里,同时肾又主二便。

  4中医理论与现场管理

  猪舍风、寒、暑、湿、空气质量的控制,使环境参数更适宜于猪的生产性状的表达,在养鸡生产中,风速与生产性能关系的研究比较成熟,在养猪生产中,对于热和寒即温度的影响研究的比较多,当然,鸡和猪对环境要求有明显区别,在养猪过程中,如风对体感温度的影响,如冷环境对矿物质和能量代谢的影响,热环境对矿物质、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的影响,湿环境对疾病和生长的影响。

  5中医理论与阶段性生产

  中药组方更丰富,作用更明确专一,可以根据不同饲养阶段的生产目标和生产环境(外环境和内环境)形成不同的组方,达到品种遗传潜能的最大化,如提高母猪发情受胎率、健仔数、泌乳性能、仔猪生长、肥猪育肥等性能。

  6中医理论在饲料效益和生产性能方面的实际应用案列

  6.1提高受胎率方面

  刚配种母猪使用由乌梅、山药、补骨脂、防风、荆芥、大枣、茯苓、当归等组成的增胎葆,每t饲料1 kg,从配种当天到配种后10 d连续使用10 d,结果发现,该组方能明显提高着床率和受胎率,与激素相比操作简单(仅在饲料中添加),对机体生理更有利,降低母猪第二胎淘汰率,提高母猪批次化生产率,降低母猪的折旧成本和培育后备母猪的风险。

  6.2防控哺乳仔猪腹泻的效果

  哺乳母猪饲料中添加由防风、白术、山药、甘草、艾叶、茯苓、麦冬、当归、桔梗、地黄、麦芽、谷芽等组成的母仔康葆,治疗时使用3~10 d,预防时在母猪产前5~10 d使用,连续使用10 d,不使用其他任何中西药和打针治疗;结果显示,哺乳仔猪腹泻综合征的治疗有效率提高50%~80%,没有出现僵残次猪(表1),预防效果为100%(表2)。



  6.3在保育阶段的使用

  仔猪饲料中添加由防风、白术、甘草、艾叶、党参、当归、乌梅、蒲公英等30多味组成的仔肥健葆,添加量(每t饲料1 kg),连续使用35~100 d不等,现场不使用任何保健药,结果显示,日增重和料重比都达到了同生长阶段的市场最好水平,能有效防控疾病(表3),与抗生素组和对照组相比料重比分别降低0.36和0.28,腹泻率分别降低32.92%和27.06%,减少抗生素使用(见表4)。




  6.4在育肥阶段使用

  在饲料中使用由麦芽、谷芽、山楂、山药、白术、牡丹皮、梓白皮、蒲公英等组成的出栏优葆,添加量为每t饲料1 kg,主要作用是健脾护胃利胆、滋养肝肾、补充消化酶、保护肠黏膜、稳定肠道有益菌、促进肠道有益菌增值,结果显示,日增重提高16%~19.82%,料重比降低11.9%~16.96%,对疾病防控效果明显,提高成活率54.24%(表5),降低增重饲料成本(除去复方中药成本后)2.44%~9.83%,有出栏体重越大成本降低优势更明显的趋势(表6)。



  4中医理论与现场管理

  猪舍风、寒、暑、湿、空气质量的控制,使环境参数更适宜于猪的生产性状的表达,在养鸡生产中,风速与生产性能关系的研究比较成熟,在养猪生产中,对于热和寒即温度的影响研究的比较多,当然,鸡和猪对环境要求有明显区别,在养猪过程中,如风对体感温度的影响,如冷环境对矿物质和能量代谢的影响,热环境对矿物质、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的影响,湿环境对疾病和生长的影响。

【版权声明】

中国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中国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且保持图文完整性、中国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
详情广告
中国养猪网

中国养猪网手机APP端

精华推荐

双胞胎养猪网共建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 服务介绍 | 招聘信息 | 版权及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中国农业百强网站 互联网经营备案 网信认证 网络警察 报警平台 网站备案

中国养猪网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10053 中国养猪网备案号: 赣B2--20110053-5 网安备案号:36010902000949

Copyright©2010-2023 https://www.zhuwang.com.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新海传媒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