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广泛出血性猪烈性传染病。在不同情况下,猪感染ASFV的临床表现从超急性到隐性。1921年,montgomery首次报道了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在肯尼亚发生,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全世界均无疫苗防控,只能依靠生物安全、监测、扑杀。1957年ASF第一次在葡萄牙发现,导致100%的死亡率。此后西班牙、法国、意大利等国均有发生,除意大利撒丁岛外,上述欧洲国家均设法根除了ASF。在2007年12月ASF传入了俄罗斯联邦,在2009年到2010年期间,ASF停留在俄罗斯的南部地区,形成了第一个疾病流行区。2011年,ASFV进一步扩散到了北部地区形成第二个疾病流行区。通过欧洲的流行情况来看,该病的传播速度并不快并可以净化。
2018年8月3日我国首次公布辽宁省沈阳市一养殖户发生ASF疫情,ASF对我国养猪业的伤害超出想象,ASF在我国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因此,科学认知ASF对防控及根除该病非常重要。
1、我国非洲猪瘟流行情况
1.1非洲猪瘟防控的“战争性质”属于长期的持久战一方面,我国地域辽阔,生猪养殖数量大,养殖技术和装备水平等参差不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很难清除病毒。另一方面,ASF常态化,并且表现为多种毒株并存,目前国内ASFV流行毒株既有强毒株、又有弱毒株;流行毒株基因型复杂,既有基因2型毒株、又有基因1型毒株,甚至还有基因1型和2型的重组毒株。这样复杂的基因型分布,使得ASF的清除难度更大。
1.2非洲猪瘟病毒的特性
ASFV是一种能够导致猪多器官损伤和高死亡率的病原,对网状内皮系统和免疫器官造成严重损害并导致免疫抑制,使其在感染ASFV后容易继发多病原感染。由于ASFV的特性决定了养猪人不能幻想“与非共舞”以及带毒生产。
1.3非洲猪瘟将长期存在,短时间内有效的疫苗难以出现目前尚无有效的商品化疫苗,当前无论是西班牙还是越南生产销售的疫苗的应用效果都很不理想。疫苗研发成功主要表现为有效性和安全性。基因缺失活疫苗在防控ASF方面具有较好的有效性,但其安全性不足,在小猪和育肥猪上有一定效果,但会导致母猪的繁殖障碍。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和基因疫苗虽然不存在生物安全隐患的问题,但由于ASFV结构复杂、免疫机理尚未明晰,这些疫苗的有效性很难达到很高的水平。
1.4非洲猪瘟的临床变化
目前有些发病场ASF临床表现为症状不明显,病猪表现低烧或体温正常,食欲减少或废绝。肌注抗生素,临床症状会减轻,采食有所改善。部分发病猪表现为咳嗽,喘气。个别发病猪表现为关节肿大,跛行。极少数发病猪在臀部、耳朵等部位出现皮肤发绀发紫。这种病猪在实验室检测,取唾液、鼻拭子、血液、肛拭子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有时是阴性,抗体检测阳性。但患病猪大部分转归为死亡,死后采样检测结果为阳性。特别要注意的是对母猪的繁殖性能影响很大,可能导致母猪发情不正常,返情比例高。有的母猪检测阴性,但流产的胎儿或产死胎、木乃伊胎儿可检测出阳性。个别严重的,可导致整批仔猪全部发病死亡。
1.5低等毒力株
根据传染病的流行规律,低等毒力株可能会成为ASF常态化时代,养猪业中最常见且最主要的疾病问题。面对低等毒力株的预防,加强内部生产管理、阻断内部交叉污染尤为重要。
2、2024年主要猪病的流行趋势分析
ASF是高度接触性传播的猪烈性传染病,ASFV在家猪中经口或鼻腔传播,或蜱虫叮咬以及皮肤黏膜伤口传播。猪通过直接接触病猪或污染病猪的粪便、血液、尿液、唾液等排泄物或分泌物的饲料、饮水、设备、用具、衣物、鞋、运输工具等媒介传播。此外,公母猪的交配以及母体的垂直传播也是重要的传播途径。已经证实感染ASFV的康复猪和带毒猪在ASF防控净化中是主要考虑的问题。对带毒猪的血清学调查是西班牙成功消灭ASF的一个主要方面。在感染ASFV 4 d后血清中能检测到IgM,6~8 d后可测到IgG。
ASFV主要通过各种链条(自然宿主或传播媒介机械性携带)导致ASFV由猪场外部到达猪场内部,经口、鼻子、皮肤黏膜伤口等感染。特别要关注的传播媒介有车辆、人员、物品、水源、野猪、蜱及虫媒。ASFV污染的饮水其感染剂仅为通过饲料感染的万分之一,所以阻断饮水传播及其重要。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非洲猪瘟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污染的车辆与人员机械性带毒进入养殖场。对2018年8—11月68宗疫情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19%的非洲猪瘟疫情由跨地区运输生猪和猪肉产品引起,46%由车辆和人员流动引起,34%由泔水喂养引起,这表明生猪及猪肉产品的跨区域运输是ASF在中国迅速并远距离传播的一个重要因素。高翔等人发现,中国东南部地区通过合法生猪交易传播ASFV的风险最高,尤其是在寒冷月份。
Claire Guinat等研究发现,同群猪只之间自然接触感染猪的潜伏期7~10 d,平均9.9 d,比人工肌注感染猪的潜伏期长3~6 d(平均4.4 d)。因此有足够的时间通过检测发现潜伏期感染的猪,这就为早诊断提供了理论基础。步志高团队研究了中国流行毒株在猪只间自然接触感染情况下,第6天口腔拭子可检出,第9天血液中可检出阳性,因此有3 d的窗口期做出早诊断。
从病原检出部位来看,最早可检出的是扁桃体,然后是口鼻拭子,其次是肛门拭子,最后是血液。病毒从扁桃体进入血液,猪就开始具有了传染性。因此最理想的检测样本是扁桃体,其次是口鼻拭子,但考虑到采样的方便性,临床用得最多的是口鼻拭子或唾液。
3、非洲猪瘟的防控
ASF的防控策略主要是:制定可执行的生物安全措施并严格执行,阻断病毒入侵的核心。外防渗透,内部阻断;及早发现,定点清除。为了实现外防渗透和内部阻断,建议采用模块化设计和区块化管理。
3.1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工作
3.1.1阻止病原体入侵必备的基础设施
1)距离场区门口约3 km处修建车辆洗消中心。场区门口修建车辆洗消房;2)在进入生活区和生产区门口修建密闭的物品消毒间;3)在进入生活区和生产区门口修建员工洗澡间以及消毒通道。设立人员进场后的隔离房;4)建立独立的实验室;5)建设中转出猪台和离猪舍较远距离的出猪台。
3.1.2阻断内部交叉污染的猪舍内部环境改造
3.1.2.1定位栏改造
大栋舍改为小单元,猪舍尽量封闭。每头公母猪安装独立的饮水嘴和独立的饲料槽。
3.1.2.2猪舍改造
1)公猪舍、保育舍和育肥舍,栏与栏之间用实体墙或实物隔开;2)划分出进出猪的通道和门,尽量做到进猪通道、门与出猪通道、门分开。
3.2防控非洲猪瘟的三道防线
3.2.1 ASF防控第一道防线:切断传播途径,阻止病毒传入3.2.1.1人员管理
人员是把病毒带入猪场的关键因素之一,把好大门口、生活区和生产区门口、猪舍门口三个关口。禁止无关人员参观访问猪场,猪场员工尽量减少出场。若外出返回,必须严格执行隔离等生物安全措施,严格执行各个关口的洗澡更衣制度。保持猪场所有出入口为锁闭状态,必须做好人员流动记录。
3.2.1.2车辆管理
车辆是把病毒带入猪场以及病毒在场内扩散的又一个关键因素之一,做好车辆的管理和消毒工作是猪场生物安全工作中的重点之一。严格管理与猪场相关的所有车辆,必须做到专车专用,禁止未经清洗消毒的车辆靠近猪场。所有外来车辆原则上不得进入场区,必须入场的车辆(如饲料车)必须严格按照消毒程序消毒后方能进入猪场生活区。
3.2.1.3物资管理
进入生产区所有物品包括疫苗、药品、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必须经过二道防线的消毒,才能进入生产区。在场区门口和生产区门口必须建立密闭的物品消毒室,通过气雾、臭氧气体或高温等方法对所有物品进行严格消毒。做好采购计划,分批采购,尽量减少采购次数,猪场严禁外购猪肉和猪肉制品以及其他动物肉和肉制品。
3.2.1.4灭虫
猪体表定期驱虫,猪舍内外环境定期杀虫。清除杂草、杂物、积水,保证环境干净卫生。
3.2.2 ASF防控第二道防线:注重内部管理,阻断内部交叉污染的途径(1)猪场内部使用的所有工具必须严格执行每栋猪舍独立使用,不能交叉。一些和猪接触比较频繁或直接的工具可以多配备几套,每五头母猪或每栏生长猪使用一套。所有工具使用后立即放入消毒桶中浸泡消毒。
(2)实行定人定岗生产,责任到人各司其职,用不同的衣服颜色区分不同区域的员工,禁止串栏串岗。人员进出猪舍时必须更换鞋、帽、大褂及洗手消毒。
(3)饲养管理模式采用批次化管理,做到同期配种、全进全出、多点饲养,同时免疫。免疫过程中必须做到一头猪一个针头,不要追求速度,要注意交叉污染。
(4)猪群转栏过程是一个感染疾病高风险的过程,必须做好防范。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转栏,第一种方式:采用车辆(机动车或手推车)转栏,所有猪在转栏过程中不接触地面。第二种方式:提前做好道路消毒杀虫工作,制造一个临时的赶猪通道。转栏结束后再做好消毒、清洗及杀虫工作。
(5)公猪的预防及管理很重要,定期检测公猪及精液,保证公猪健康,公猪精神欠佳或不吃料时严禁使用,及时核查该公猪前期已配种的母猪。
(6)管理人员和后勤人员必须驻场,减少外出,回家后不要到可能的疫源地。如果可以,把办公区及厨房外迁,送餐到场,每次的餐厨垃圾经消毒处理后集中销毁。
3.2.3 ASF防控第三道防线:免疫监测
通过检测争取早发现早处置,把危险控制在萌芽状态,在防控非洲猪瘟中至关重要。
对检测人员做好培训,固定专业的检验员。定期对料线(料塔料罐管道选取多点采样)、水线(水塔管道取水样)、猪舍内、生活区环境等采样检测。每日对异常猪采样及时检测。每日对进场人员及物品采样及时检测。加大对低等毒力株的检测,同时加强对抗体的检测。
3.3保护易感动物
(1)加强饲养管理,保证猪舍干燥、卫生以及通风工作,保证空气清新,做好保温降暑工作,不要太冷也不能太热。提供清洁饮水、均衡全面的营养,保证氨基酸的平衡、蛋白质的供应、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量。监控好饲料霉菌毒素。
(2)减低猪群应激,减少转群和打针次数,可免可不免的疫苗尽量不免。饲料中可添加微生态制剂和一些中药复方制剂做预防保健。
(3)做好关键疾病的预防和净化工作。
2018年8月3日我国首次公布辽宁省沈阳市一养殖户发生ASF疫情,ASF对我国养猪业的伤害超出想象,ASF在我国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因此,科学认知ASF对防控及根除该病非常重要。
1、我国非洲猪瘟流行情况
1.1非洲猪瘟防控的“战争性质”属于长期的持久战一方面,我国地域辽阔,生猪养殖数量大,养殖技术和装备水平等参差不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很难清除病毒。另一方面,ASF常态化,并且表现为多种毒株并存,目前国内ASFV流行毒株既有强毒株、又有弱毒株;流行毒株基因型复杂,既有基因2型毒株、又有基因1型毒株,甚至还有基因1型和2型的重组毒株。这样复杂的基因型分布,使得ASF的清除难度更大。
1.2非洲猪瘟病毒的特性
ASFV是一种能够导致猪多器官损伤和高死亡率的病原,对网状内皮系统和免疫器官造成严重损害并导致免疫抑制,使其在感染ASFV后容易继发多病原感染。由于ASFV的特性决定了养猪人不能幻想“与非共舞”以及带毒生产。
1.3非洲猪瘟将长期存在,短时间内有效的疫苗难以出现目前尚无有效的商品化疫苗,当前无论是西班牙还是越南生产销售的疫苗的应用效果都很不理想。疫苗研发成功主要表现为有效性和安全性。基因缺失活疫苗在防控ASF方面具有较好的有效性,但其安全性不足,在小猪和育肥猪上有一定效果,但会导致母猪的繁殖障碍。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和基因疫苗虽然不存在生物安全隐患的问题,但由于ASFV结构复杂、免疫机理尚未明晰,这些疫苗的有效性很难达到很高的水平。
1.4非洲猪瘟的临床变化
目前有些发病场ASF临床表现为症状不明显,病猪表现低烧或体温正常,食欲减少或废绝。肌注抗生素,临床症状会减轻,采食有所改善。部分发病猪表现为咳嗽,喘气。个别发病猪表现为关节肿大,跛行。极少数发病猪在臀部、耳朵等部位出现皮肤发绀发紫。这种病猪在实验室检测,取唾液、鼻拭子、血液、肛拭子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有时是阴性,抗体检测阳性。但患病猪大部分转归为死亡,死后采样检测结果为阳性。特别要注意的是对母猪的繁殖性能影响很大,可能导致母猪发情不正常,返情比例高。有的母猪检测阴性,但流产的胎儿或产死胎、木乃伊胎儿可检测出阳性。个别严重的,可导致整批仔猪全部发病死亡。
1.5低等毒力株
根据传染病的流行规律,低等毒力株可能会成为ASF常态化时代,养猪业中最常见且最主要的疾病问题。面对低等毒力株的预防,加强内部生产管理、阻断内部交叉污染尤为重要。
2、2024年主要猪病的流行趋势分析
ASF是高度接触性传播的猪烈性传染病,ASFV在家猪中经口或鼻腔传播,或蜱虫叮咬以及皮肤黏膜伤口传播。猪通过直接接触病猪或污染病猪的粪便、血液、尿液、唾液等排泄物或分泌物的饲料、饮水、设备、用具、衣物、鞋、运输工具等媒介传播。此外,公母猪的交配以及母体的垂直传播也是重要的传播途径。已经证实感染ASFV的康复猪和带毒猪在ASF防控净化中是主要考虑的问题。对带毒猪的血清学调查是西班牙成功消灭ASF的一个主要方面。在感染ASFV 4 d后血清中能检测到IgM,6~8 d后可测到IgG。
ASFV主要通过各种链条(自然宿主或传播媒介机械性携带)导致ASFV由猪场外部到达猪场内部,经口、鼻子、皮肤黏膜伤口等感染。特别要关注的传播媒介有车辆、人员、物品、水源、野猪、蜱及虫媒。ASFV污染的饮水其感染剂仅为通过饲料感染的万分之一,所以阻断饮水传播及其重要。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非洲猪瘟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污染的车辆与人员机械性带毒进入养殖场。对2018年8—11月68宗疫情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19%的非洲猪瘟疫情由跨地区运输生猪和猪肉产品引起,46%由车辆和人员流动引起,34%由泔水喂养引起,这表明生猪及猪肉产品的跨区域运输是ASF在中国迅速并远距离传播的一个重要因素。高翔等人发现,中国东南部地区通过合法生猪交易传播ASFV的风险最高,尤其是在寒冷月份。
Claire Guinat等研究发现,同群猪只之间自然接触感染猪的潜伏期7~10 d,平均9.9 d,比人工肌注感染猪的潜伏期长3~6 d(平均4.4 d)。因此有足够的时间通过检测发现潜伏期感染的猪,这就为早诊断提供了理论基础。步志高团队研究了中国流行毒株在猪只间自然接触感染情况下,第6天口腔拭子可检出,第9天血液中可检出阳性,因此有3 d的窗口期做出早诊断。
从病原检出部位来看,最早可检出的是扁桃体,然后是口鼻拭子,其次是肛门拭子,最后是血液。病毒从扁桃体进入血液,猪就开始具有了传染性。因此最理想的检测样本是扁桃体,其次是口鼻拭子,但考虑到采样的方便性,临床用得最多的是口鼻拭子或唾液。
3、非洲猪瘟的防控
ASF的防控策略主要是:制定可执行的生物安全措施并严格执行,阻断病毒入侵的核心。外防渗透,内部阻断;及早发现,定点清除。为了实现外防渗透和内部阻断,建议采用模块化设计和区块化管理。
3.1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工作
3.1.1阻止病原体入侵必备的基础设施
1)距离场区门口约3 km处修建车辆洗消中心。场区门口修建车辆洗消房;2)在进入生活区和生产区门口修建密闭的物品消毒间;3)在进入生活区和生产区门口修建员工洗澡间以及消毒通道。设立人员进场后的隔离房;4)建立独立的实验室;5)建设中转出猪台和离猪舍较远距离的出猪台。
3.1.2阻断内部交叉污染的猪舍内部环境改造
3.1.2.1定位栏改造
大栋舍改为小单元,猪舍尽量封闭。每头公母猪安装独立的饮水嘴和独立的饲料槽。
3.1.2.2猪舍改造
1)公猪舍、保育舍和育肥舍,栏与栏之间用实体墙或实物隔开;2)划分出进出猪的通道和门,尽量做到进猪通道、门与出猪通道、门分开。
3.2防控非洲猪瘟的三道防线
3.2.1 ASF防控第一道防线:切断传播途径,阻止病毒传入3.2.1.1人员管理
人员是把病毒带入猪场的关键因素之一,把好大门口、生活区和生产区门口、猪舍门口三个关口。禁止无关人员参观访问猪场,猪场员工尽量减少出场。若外出返回,必须严格执行隔离等生物安全措施,严格执行各个关口的洗澡更衣制度。保持猪场所有出入口为锁闭状态,必须做好人员流动记录。
3.2.1.2车辆管理
车辆是把病毒带入猪场以及病毒在场内扩散的又一个关键因素之一,做好车辆的管理和消毒工作是猪场生物安全工作中的重点之一。严格管理与猪场相关的所有车辆,必须做到专车专用,禁止未经清洗消毒的车辆靠近猪场。所有外来车辆原则上不得进入场区,必须入场的车辆(如饲料车)必须严格按照消毒程序消毒后方能进入猪场生活区。
3.2.1.3物资管理
进入生产区所有物品包括疫苗、药品、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必须经过二道防线的消毒,才能进入生产区。在场区门口和生产区门口必须建立密闭的物品消毒室,通过气雾、臭氧气体或高温等方法对所有物品进行严格消毒。做好采购计划,分批采购,尽量减少采购次数,猪场严禁外购猪肉和猪肉制品以及其他动物肉和肉制品。
3.2.1.4灭虫
猪体表定期驱虫,猪舍内外环境定期杀虫。清除杂草、杂物、积水,保证环境干净卫生。
3.2.2 ASF防控第二道防线:注重内部管理,阻断内部交叉污染的途径(1)猪场内部使用的所有工具必须严格执行每栋猪舍独立使用,不能交叉。一些和猪接触比较频繁或直接的工具可以多配备几套,每五头母猪或每栏生长猪使用一套。所有工具使用后立即放入消毒桶中浸泡消毒。
(2)实行定人定岗生产,责任到人各司其职,用不同的衣服颜色区分不同区域的员工,禁止串栏串岗。人员进出猪舍时必须更换鞋、帽、大褂及洗手消毒。
(3)饲养管理模式采用批次化管理,做到同期配种、全进全出、多点饲养,同时免疫。免疫过程中必须做到一头猪一个针头,不要追求速度,要注意交叉污染。
(4)猪群转栏过程是一个感染疾病高风险的过程,必须做好防范。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转栏,第一种方式:采用车辆(机动车或手推车)转栏,所有猪在转栏过程中不接触地面。第二种方式:提前做好道路消毒杀虫工作,制造一个临时的赶猪通道。转栏结束后再做好消毒、清洗及杀虫工作。
(5)公猪的预防及管理很重要,定期检测公猪及精液,保证公猪健康,公猪精神欠佳或不吃料时严禁使用,及时核查该公猪前期已配种的母猪。
(6)管理人员和后勤人员必须驻场,减少外出,回家后不要到可能的疫源地。如果可以,把办公区及厨房外迁,送餐到场,每次的餐厨垃圾经消毒处理后集中销毁。
3.2.3 ASF防控第三道防线:免疫监测
通过检测争取早发现早处置,把危险控制在萌芽状态,在防控非洲猪瘟中至关重要。
对检测人员做好培训,固定专业的检验员。定期对料线(料塔料罐管道选取多点采样)、水线(水塔管道取水样)、猪舍内、生活区环境等采样检测。每日对异常猪采样及时检测。每日对进场人员及物品采样及时检测。加大对低等毒力株的检测,同时加强对抗体的检测。
3.3保护易感动物
(1)加强饲养管理,保证猪舍干燥、卫生以及通风工作,保证空气清新,做好保温降暑工作,不要太冷也不能太热。提供清洁饮水、均衡全面的营养,保证氨基酸的平衡、蛋白质的供应、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量。监控好饲料霉菌毒素。
(2)减低猪群应激,减少转群和打针次数,可免可不免的疫苗尽量不免。饲料中可添加微生态制剂和一些中药复方制剂做预防保健。
(3)做好关键疾病的预防和净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