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蓝耳病是当前中国存栏母猪面临的最严重的疫病
中国猪群猪蓝耳病病毒属美洲株,也称传统的蓝耳病,其危害首先表现在对猪繁殖性能的破坏,妊娠母猪在怀孕的中后期流产,产死胎、弱胎、木乃伊,新生仔猪出生后7d内的大批死亡(死亡率30%~100%)。在美国有“流产风暴”之说,疫病所到之处,母猪频频流产,繁殖成绩急剧下降。在中国,这一部悲剧演绎的同样惨烈。
笔者曾经统计分析过生猪主产区河南省2001~2004年四年的繁殖成绩,每头存栏母猪的繁殖率只有9.11头,仅为每头存栏母猪每年繁殖20头商品猪指标的45.55%。部分母猪专业户和少数规模猪场的母猪群甚至一个冬春过后,繁殖的仔猪还没有母猪头数多。笔者曾经提出,现代科技和工业发展带来的养猪业技术进步已经被疫病危害吞食。显然,以破坏母猪繁殖性能为主要特长的蓝耳病起主要作用。
2、变异后的蓝耳病病毒在中国特定养猪环境中危害各龄各类猪群
首先,该病的临床最大特征是病毒打开了猪的呼吸道门户,为放线菌、副放线菌、支原体、链球菌、巴氏杆菌等致病菌侵袭猪呼吸器官,尤其是肺脏创造了条件。部分病猪由于传染性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病、喘气病、链球菌病的持续感染,出现喘气、口吐白沫、关节积液,最终因肺泡的大部分破裂(肺叶严重瘀血,左右大叶的下部出现程度不同的蓝紫色)、实变(喘气病)而死亡。在中国,由于临床疫病的复杂,多数病猪为蓝耳病、伪狂犬、圆环病毒、口蹄疫、流感等病毒的不同组合的混合感染个体,发病后仅仅依靠抗生素治疗效果很差,或基本无效,多在病程的中后期继发猪瘟、猪肺疫而大批死亡,这也是2006年以来猪群连续数年疫情不断,保育猪、育肥猪大批死亡的根本原因。
其次,保育猪和育肥猪肺部的感染,不论是放线菌、副放线菌,还是支原体、链球菌、巴氏杆菌,在猪体还有抵抗能力的情况下,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一般在5~7d后开始死亡,2周后渐趋稳定。在这个过程中,随着肺脏气体交换能力的下降,心脏的压力越来越大,代偿性的心动过速使得心脏一直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心动过速,血液氧分压降低,直至超越其极限而致死亡。临床常见的表现是心室肥大,血液颜色深暗、黏稠。
再次,如果病例有圆环病毒、口蹄疫感染的经历,或在发病后感染了圆环病毒、口蹄疫,心、肺功能同时下降,病程缩短,病情急剧恶化,不仅肺部出现明显的病变,而且受病毒攻击的心脏在代偿性肥大的同时,出现心包膜增厚、心包液增多、心室肿胀或片状蹭伤型出血、心耳渗出性出血等特异病变,发病后3d即可出现大批量死亡的现象,即使是50kg以上的育肥猪、100kg以上的后备猪,以及200kg以上、抗病力极强的母猪、种公猪都不能幸免。
3、蓝耳病在中国猪群广泛存在
病毒结构不稳定、能够不断变异是蓝耳病病毒自身结构的最显著特征。研究表明,蓝耳病病毒有多个开放窗,能够不断发生飘移和重组,形成新的毒株。甘孟候、杨汉春等认为蓝耳病病毒能够通过空气传播,也有学者认为蓝耳病是一种高度接触传播的传染病,客观现实是最迟2006年6月蓝耳病已经在我国东部18省的许多猪场存在,当年夏季的所谓“高热病”风暴之后,相当多的被检猪群检测结果是蓝耳病抗体或病原阳性(发病或未发病猪群)。
4、大量变异株的出现对疫苗免疫的思路提出了挑战
出于快速发展的热情和冲动,我们学习西方国家的规模养猪,但我们的投入能力、土地使用、管理水平等基本条件有限,许多方面被迫结合本场实际加以改造,这种改造有的做到了因陋就简、因地制宜,能够基本满足猪群在集中饲养条件下的环境需求,有的则是简单凑合,超越了集中饲养猪群对环境要求的底线,失去了规模饲养猪场设计的基本功能,使得猪的生存环境恶化到难以生存的境地,加上多种饲养方式并存、猪场密度过大、病死猪处置不当、假冒伪劣的饲料和兽药等特殊的背景条件,为蓝耳病病毒变异特性的发挥提供了足够的方便,使得美洲株蓝耳病病毒在中国出现了大量的变异株。
截至2010年年底,国内公开及未公开报道的变异株:河南省16株,浙江省8株,山东省1株,吉林省1株,扬州大学叶俊平、盛喻等2005—2006年先后从江苏地区的病例中分离到3株、6株,2007年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邵国青等又分离到4株,尽管分布于不同地区的毒株有可能相同,但已充分说明中国猪群的蓝耳病病毒发生了极为强烈的变异。
2010年年底前,我国已经向世界基因银行申报的蓝耳病病毒株达23株,加上生产中使用的普通美洲株、JX-1株、SD1株、HN1株、自然弱毒株5株,我国猪群目前存在的蓝耳病毒株已近30株,说明了病毒变异的复杂性和普遍性、严重性。病毒变异严重,株群内结构复杂,有限的疫苗株已经难以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有效保护,未来我国蓝耳病的防控将进入长期、艰难、复杂时期,单独依靠疫苗免疫保护猪群不受侵袭的防控思路面临严重挑战。
中国猪群猪蓝耳病病毒属美洲株,也称传统的蓝耳病,其危害首先表现在对猪繁殖性能的破坏,妊娠母猪在怀孕的中后期流产,产死胎、弱胎、木乃伊,新生仔猪出生后7d内的大批死亡(死亡率30%~100%)。在美国有“流产风暴”之说,疫病所到之处,母猪频频流产,繁殖成绩急剧下降。在中国,这一部悲剧演绎的同样惨烈。
笔者曾经统计分析过生猪主产区河南省2001~2004年四年的繁殖成绩,每头存栏母猪的繁殖率只有9.11头,仅为每头存栏母猪每年繁殖20头商品猪指标的45.55%。部分母猪专业户和少数规模猪场的母猪群甚至一个冬春过后,繁殖的仔猪还没有母猪头数多。笔者曾经提出,现代科技和工业发展带来的养猪业技术进步已经被疫病危害吞食。显然,以破坏母猪繁殖性能为主要特长的蓝耳病起主要作用。
2、变异后的蓝耳病病毒在中国特定养猪环境中危害各龄各类猪群
首先,该病的临床最大特征是病毒打开了猪的呼吸道门户,为放线菌、副放线菌、支原体、链球菌、巴氏杆菌等致病菌侵袭猪呼吸器官,尤其是肺脏创造了条件。部分病猪由于传染性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病、喘气病、链球菌病的持续感染,出现喘气、口吐白沫、关节积液,最终因肺泡的大部分破裂(肺叶严重瘀血,左右大叶的下部出现程度不同的蓝紫色)、实变(喘气病)而死亡。在中国,由于临床疫病的复杂,多数病猪为蓝耳病、伪狂犬、圆环病毒、口蹄疫、流感等病毒的不同组合的混合感染个体,发病后仅仅依靠抗生素治疗效果很差,或基本无效,多在病程的中后期继发猪瘟、猪肺疫而大批死亡,这也是2006年以来猪群连续数年疫情不断,保育猪、育肥猪大批死亡的根本原因。
其次,保育猪和育肥猪肺部的感染,不论是放线菌、副放线菌,还是支原体、链球菌、巴氏杆菌,在猪体还有抵抗能力的情况下,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一般在5~7d后开始死亡,2周后渐趋稳定。在这个过程中,随着肺脏气体交换能力的下降,心脏的压力越来越大,代偿性的心动过速使得心脏一直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心动过速,血液氧分压降低,直至超越其极限而致死亡。临床常见的表现是心室肥大,血液颜色深暗、黏稠。
再次,如果病例有圆环病毒、口蹄疫感染的经历,或在发病后感染了圆环病毒、口蹄疫,心、肺功能同时下降,病程缩短,病情急剧恶化,不仅肺部出现明显的病变,而且受病毒攻击的心脏在代偿性肥大的同时,出现心包膜增厚、心包液增多、心室肿胀或片状蹭伤型出血、心耳渗出性出血等特异病变,发病后3d即可出现大批量死亡的现象,即使是50kg以上的育肥猪、100kg以上的后备猪,以及200kg以上、抗病力极强的母猪、种公猪都不能幸免。
3、蓝耳病在中国猪群广泛存在
病毒结构不稳定、能够不断变异是蓝耳病病毒自身结构的最显著特征。研究表明,蓝耳病病毒有多个开放窗,能够不断发生飘移和重组,形成新的毒株。甘孟候、杨汉春等认为蓝耳病病毒能够通过空气传播,也有学者认为蓝耳病是一种高度接触传播的传染病,客观现实是最迟2006年6月蓝耳病已经在我国东部18省的许多猪场存在,当年夏季的所谓“高热病”风暴之后,相当多的被检猪群检测结果是蓝耳病抗体或病原阳性(发病或未发病猪群)。
4、大量变异株的出现对疫苗免疫的思路提出了挑战
出于快速发展的热情和冲动,我们学习西方国家的规模养猪,但我们的投入能力、土地使用、管理水平等基本条件有限,许多方面被迫结合本场实际加以改造,这种改造有的做到了因陋就简、因地制宜,能够基本满足猪群在集中饲养条件下的环境需求,有的则是简单凑合,超越了集中饲养猪群对环境要求的底线,失去了规模饲养猪场设计的基本功能,使得猪的生存环境恶化到难以生存的境地,加上多种饲养方式并存、猪场密度过大、病死猪处置不当、假冒伪劣的饲料和兽药等特殊的背景条件,为蓝耳病病毒变异特性的发挥提供了足够的方便,使得美洲株蓝耳病病毒在中国出现了大量的变异株。
截至2010年年底,国内公开及未公开报道的变异株:河南省16株,浙江省8株,山东省1株,吉林省1株,扬州大学叶俊平、盛喻等2005—2006年先后从江苏地区的病例中分离到3株、6株,2007年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邵国青等又分离到4株,尽管分布于不同地区的毒株有可能相同,但已充分说明中国猪群的蓝耳病病毒发生了极为强烈的变异。
2010年年底前,我国已经向世界基因银行申报的蓝耳病病毒株达23株,加上生产中使用的普通美洲株、JX-1株、SD1株、HN1株、自然弱毒株5株,我国猪群目前存在的蓝耳病毒株已近30株,说明了病毒变异的复杂性和普遍性、严重性。病毒变异严重,株群内结构复杂,有限的疫苗株已经难以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有效保护,未来我国蓝耳病的防控将进入长期、艰难、复杂时期,单独依靠疫苗免疫保护猪群不受侵袭的防控思路面临严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