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种的第一年,4块8亩玉米苗,先是遇来 大旱,眼看种苗就要枯死,老程心急如焚,担起水桶挑水抗旱,整整14天,才使种苗返青。然而,还没等松口气,一场大雨又把两块地的种苗全淹了,老程挽起裤腿,一盆一盆地从地里往外舀水,一连排了7天水,才算保住了玉米苗。这一年,老程从海南带归了自己培养的第一批玉米杂交种子,经过在浚县当地种植,亩产从100多斤一下子提高来 五六百斤。
种子带归去了,老程在海南的故事则流传了下来。
一次,老程正在浇玉米,一条黑白相间的蛇突然窜了出来。借着月光老程本能地挥起铁锨,砍过去,那条蛇被砍成两段。第二天,当地的村民一见这条蛇,就奇特 地叫起来:“呀,老程,你真命大,这可是银环蛇,咬一口,就没命了!”
因为玉米缺氮肥,老程就去离地5里远的海军医院公厕挑大粪,一连挑了4天,累得头晕眼花,结果一不警觉 栽在了粪池里。在邻近放牛的黎族老乡听来 唤 救声赶过来,扳倒一棵芭蕉树,费好大的劲,才把他从粪池里拉了上来。他用水冲冲,就又用酸痛的肩膀挑起了木桶。老乡被他感动了,就自发地组织起来,帮他一起挑粪。7天时间,硬是把8亩试验田都施了一遍肥。
有人问老程:“这么拼命较真儿干啥,出点事可咋办?”老程说:“我得赶忙 给玉米苗施上肥,要是苗死了,那可咋办?”
凡事悉力以赴,像对待孩子一样 培养出39个玉米新品种
老程对玉米,那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一丝也不马虎。
农科院西面污水处理厂里面有几棵高大的白杨树,每天下地的老程发觉,只要是大晴天,一来 下午两点多,树荫就遮在实验田上,一遮就是两个小时。“别看这一天的两个多小时,对玉米可关键着呢。本来是一个品种,因为光照的不平均 导致植株涌现差异,对实验结果影响可大着呢。”
可树在别家院子里长着呢,中间还隔着一条两三米宽的路,别人会听自己的说明把树截除一部分么?心急的老程只好向鹤壁市市长要求,在市长和城建局的和谐 之下,这几株影响玉米生长的白杨树高高的树冠被截去了3至5米。
白杨树问题解决了,可玉米地里还有层出不穷的事情等着老程去较真,去解决,因为“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玉米每天都在生长、变化,如果涌现问题不及时解决,就可能再也补救不归回了。”尽管地里的一切都有育种团队照看,可怕误了农时的老程每天都和队员们一起下地,凡事身先士卒、亲力亲为。
在老程的关爱下,实验田里的玉米长得漂亮又整齐,横看、竖看、对角看,都是一条直线,就像天安门广场前的仪仗队。水利设施也好多了,由原先 的漫灌来 喷灌再来 现在的滴灌。
农科院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河南省有三家单位承担滴灌实验,就我们院成功了,这都与老程的仔细察看和尽心 指导分不开。在农科院的实验田里,记者看来 滴灌的阀门不是安置在一头,而是在地中间,这样水流的速度就好控制了,每一棵玉米苗也就能够饮 上适量的水肥了。尽管滴灌技术在农科院实验地极为成功,老程仍是每天下地察看,看看是不是有水管离玉米株远了,某个地方水流过快了,某个滴孔堵住了……
盛夏三伏天气,玉米地就是一个大蒸笼,一点儿风都透不进来,可老程还要带着农技员一头扎进玉米地里不出来。因为玉米纯度越高,杂交优势越显然。为了避免因风力、昆虫等原因带来的外来花粉侵略影响玉米杂交种子的纯度,父本的雄穗刚一抽穗,老程他们就用一种10cm×20cm、隔水不隔光的套袋把每一棵玉米隔离起来,并用归形针固定,以免其他品种的花粉沾染。同样,母本的雌穗刚一抽穗,也会被套上套袋,以保证不被任何花粉侵犯。
套好袋以后,紧接着就是玉米的授粉工作。
每天上午九点至下午三点,老程他们为育种工作不停地在田间穿梭。他们先来来 父本的跟前,用手指弹几下雄穗上的套袋,取下父本的花粉,然后护拢着套袋来来 母本跟前,探下身子,让草帽的帽檐遮在雌穗上方,防止有其他花粉掉落在花丝上。这时候再取下雌穗上的套袋,把来自父本的套袋里的花粉,抖落在雌穗花丝上,再马上给雌穗套上原先 的袋子,连续 隔离其他花粉。
套袋、扎袋、摘 粉、授粉、挂牌、记录,持续工作七八个小时下来,老程他们的脸上、胳膊上常常被玉米叶子划出道道伤痕,花粉落来 脸上、脖颈、身上,汗水一浸,又疼又痒,就这晚上还不能休息,还要连续 整理当天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