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专家记录时代变迁
——中国农业银行杯三农人物系列追踪五
提及袁隆平,想必大家耳熟能详。作为划时代的农科专家,袁隆平将一生献给了大地,献给了中国三农领域。袁隆平先生一生的丰功伟绩自然值得大书特书,但不要忘了还有更多斗争 在三农领域一线的科研人员,他们同样为了中国农业,奉献 出自己的毕生年华。就如这样一个人,48年里他度过了94个夏天;48年里他孤身一人在外地度过了46个春节。孩子出生他没能第一时间看来 ;父母去世时,他没能赶上送终;老伴离世,他没能陪在最后……
48年的田间路,半个世纪的动人史
1964年,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程相文,来来 河南浚县原种场从事玉米杂交繁育工作。选育一个玉米品种,需要很多玉米材料通过成千上万次的组合、鉴定、杂交。为了为缩短育种周期,从1964年开始,程相文每年都要来 海南省三亚进行育种。当时海南的农村没有电,程相文借住在老乡家里,白天下地工作,晚上对着煤油灯阅读科技资料,据统计育种数据。
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就在第一年,海南遇来 大旱,程相文的八亩地里已经有半人多高的种苗就要枯死。心急如焚的陈祥担起水桶挑水抗旱,挑一趟水来归4里地,程相文一口气整整挑14天。渴了,就饮 口凉水;饿了,就啃口干粮;肩上磨出了血、脚上磨起了泡。但厄运并没有就此历来。还没等他松口气,又下了一场暴雨,把种苗全淹了。
面对着老天爷开的玩笑,程相文没有怨天尤人,他挽起裤腿,一盆盆从田地里往外舀水。这又一连舀了7天水,才算保住了玉米苗。
一晃,46年的时间就过去了。孤独、孤寂、饥饿都没有坚毅他的执着。生活条件上的艰苦从来不足挂齿,唯有对于亲情的亏欠,使他每次想起,都会产生深深的愧疚。从1959年结婚来 1985年俩口子完结两地分居,26年间他在家的日子“加起来不来 1年”。
更让他感来 对不起家人的是,1987年父母过世和2007年爱人过世时,他都在异乡的玉米地里。他忍着悲痛在玉米地里走一圈,然后归屋里呜呜地哭。哭停了,抹把脸,又去玉米地了。玉米叶子沙沙作响,像是通了人性,化作最温存的安慰 。
陈新建是陈相文的大女儿,她这样评判 父亲:“父亲的一生都在玉米地里度过,家里天大的事比起玉米地也是芝麻般的小事。他总说,生猪行情,只要农民能增收,就是抛家舍口也值得。母亲去世后,父亲愧疚地说,‘新建啊,你爸这一生在你爷爷奶奶面前不是个好儿子,在你妈面前不是个好丈夫,在你们面前更不是一位称职的好父亲。我欠你们的真是太多太多!’。”
程相文内心的心酸,是我们外人无法经验的。但这种欢乐让程相文越发努力科研:“我已经对不起家人了,不能再对不起等种子下地的老农们。”就这样,一个又一个玉米新品种产生 :70年代,他选育的浚单5号红遍大江南北;进入21世纪后,他选育的浚单18,经1998年至2001年参加国家和省级玉米试验,持续4年产量第一;他选育的浚单20,2000年至2002年持续三年参加国家黄淮海夏玉米试验,产量获得三连冠。
(图为程相文老先生在烈日下为玉米授粉)“我这一辈子,只干了一件我喜爱干的事,就是为农民选育能多打些粮食的玉米种子,没啥了不得的”。
每当有记者、百姓对程相文老先生表达敬意之时,他总是淡淡地说道。是的,对于这位74岁高龄的老人来说,玉米育种事业几乎成了他生命的全部,相伴 着他跨过一个世纪,相伴 着他从韶华来 白头。
也许,有人会说他傻,放着轻松的工作不做;也许,有人会说他狠心,对待家人表现出了让人无法了解的灵魔。然而就像他自己说的一样:“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中国三农领域之上。程相文老先生始终站在玉米育种和高产攻关科研领域的前沿,首创世界夏玉米15亩、百亩、1万亩、3万亩同面积单产最高纪录。他主持承担的国家星火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和河南省万亩粮食高产创建工作,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程相文语录:“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
深度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