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当时妻子也经常来 海南去帮着李登海种玉米,家里经常是扔下一老一小,儿子李旭华至今提起还很委屈。
为了支持李登海的工作,妻子张永慧从1980年也开始奔赴海南,只有春节期间才归家看一下老人孩子。提起往事,张永慧也有一肚子苦水。
尽管这38年几乎天天在地里搞研究,让他经历了5次痔疮手术,得过脑梗塞,并身患高血压、严重的心脏病、腰间盘突出等伤病,但他却始终没有因此而退怯。在事业上他没有遗憾,而唯独的遗憾就是这么多年愧对了家人,更愧对了母亲。
为了支持李登海搞玉米事业,年迈的母亲一直默默无闻地在家里守护着,一晃38年过去了,母亲没有一句怨言。但母亲有一个愿望,那就是想来 海南看一看李登海的玉米基地。
如今母亲已经过世,但母亲从小就教育他如何去做人、如何去做事的嘱托还经常 在李登海的耳边响起。
就这样,李登海在莱州和三亚之间追逐着太阳。每年9月来来 三亚,一直呆来 第二年的5月,其间播种收成 三季,然后再带着海南培养的种子赶归莱州进行夏播。一分辛劳一分收成 ,李登海的努力终于有了归报。
这次创高产很重要的因素是选用了紧凑型玉米杂交种。从1980年开始,李登海认识来 平展型杂交玉米很难再创高产。对此,李登海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如果玉米的叶子不是平展地张开,而是向上生长,透风透光问题就会得来 有效改善。他立刻 着手从自己种植的2万多株玉米里,觅 找具有这一特性的玉米,并开始培养新品种。
此后,李登海的一系列高产纪录都是选用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发展紧凑型玉米,成为我国玉米育种和栽培史上的一次重大提升和跨过 。
虽然亩产来 达九百多公斤,但如何突破亩产1000公斤的大关,让李登海又陷入困惑当中。经过反复研究,李登海意识来 必须通过选育具有高产能力的紧凑型杂交种来解决这一难题。1984年,他总结了多年进行玉米高产攻关的体会,提出了新的创新思路。
逆向思维给李登海带来了意想不来 的收成 ,他育成了紧凑型、中矮杆、高抗倒伏的大穗型高粒重玉米高产新品种——掖单12、13号,1988年突破了亩产1000公斤,1989年由农业部全国玉米专家顾问组的专家验收1.09亩高产攻关田,创造了1096.29公斤的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接下来,2005年,李登海又创造了玉米高产的又一个奇迹。
2005年11月8日,亚太地区种子协会第二届年会在上海召开,中国种业界的“南袁北李”双双获奖:袁隆平获得“中国杂交水稻卓著 研究成果奖”,李登海获得“中国玉米产业重大奉献奖”。
农民出身的李登海,从家乡来 异乡,历经38年,创造了7个夏玉米高产中国纪录和2个世界纪录!
如今,李登海有着多重身份:全国人大常委会常委、上市公司董事长,等等。但李登海说:“不管担任什么职务,始终不舍弃 的一个目标就是探索中国玉米高产道路。”他说,玉米高产创新永远没有尽头,他渴望 自己的儿子乃至孙子,一代代都要在玉米高产攻关的道路上走下去。
>>更多杰出 致富招数<<
责编:刘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