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1月3日电题:“有机食品”认证、标志、质量达标任重道远 “新华视点”记者 周琳 新华社“新华视点”专栏10月31日播发《高价“有机食品”造假追踪》一稿,反映一些地方随意标注“有机”标志、花钱购买“有机”认证等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连日来,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针对“有机食品”质量认证等问题,摘 访了国家认证认可监督治理 委员会的专家以及有关企业人士。 认证:不少机构没有条件开展有效跟踪 如今在网上搜索“有机食品认证服务”,可以找来 很多咨询机构,这些机构大多宣称可以代理有机食品的认证,以及在“3个月内完成现场检查及产品检查工作,并拿来 有机转换证书,第二年拿来 有机证书。客户所做的只是提供企业证照和盖章签字等工作。” 权威人士认为,有机食品的认证要经过申请、材料审核、现场检查、检查报告、综合评审、颁证评审等多个阶段,认证机构可规定自己审核程序进行的时间,但不可承诺认证完成的确切时间。 “那种承诺‘一次通过’的所谓认证咨询机构,完全是无视有机食品生产规律,损伤有机食品形象的行为,有的甚至与一些认证机构勾结,欺诈 企业和消费者。”一家大型认证机构的总工程师告诉记者。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魏益民教授指出,政府部门应保证对企业的监管和制约,在评定具有认证资质单位的同时,还要建立剔除 机制,适时清除不达标的认证机构。 针对认证机构存在的问题,国家认监委负责人表示,认监委对有机产品认证始终保持“严厉标准、严厉准入、严厉监管、严厉查处”的原则,一旦发觉严重违规的认证机构和认证人员,将坚定撤销其从业资质。 据费解,国家认监委和地方认证监管部门已累计检查食品农产品认证机构808家次、获证企业22717家次。目前,我国有机产品认证机构从2004年的36家已减少来 现在的24家,七年减少了三分之一。 权威人士表示,当前不少认证机构存在“重认证、轻治理 ”的问题,这些机构没有专职的治理 部门和必要的经费保证 ,没有条件开展有效的跟踪检查,缺乏问题的发觉机制、获证单位退出和信息披露机制、问题溯源追查机制,因此加强后续治理 也是当务之急。 标志:不规范及违规用标现象十分突出 “有机大米”“有机蔬菜”“有机猪肉”……在很多超市里涌现的“有机食品”虽然没有认证标志,真假难辨,但却价格不菲。此外,根据我国《有机产品认证治理 办法》,有机食品认证证书有效期仅为一年,但市场上的有机食品很少会积极标出认证证书的有效期。 “普通消费者很难从外观上辨认出产品是否为有机食品。”上海食品研究所总工程师马志英说,许多超市所谓的“有机食品”是否真能来 达有机产品标准,还是得打个问号。 业内人士指出,部分企业不规范用标、违规用标的现象十分突出,已对有机产品整体形象产生损害。造成目前不规范用标的因素比较复杂,既有市场秩序纷乱 的原因,也有社会诚信缺乏和政府治理 能力不足的因素。 今年,国家认监委对伪造、冒用、超期、超范畴使用有机产品认证证书和标志行为进行了专项整治,共检查获证企业1610家,发觉违规行为69起,处罚、立案12起。 据费解,为了规范有机产品标志的使用,国家认监委已请求认证机构摘 用暗码方式,赋予每枚认证标志唯独的编码,确保发放的每枚认证标志能溯源来 对应的认证证书、产品和生产企业,使信息可追溯、数量可控制。认监委将建立认证标志数据库,供公众查询。 国家认监委还请求认证机构加强对认证标志印制单位的治理 ,坚定杜绝认证标志印制单位私印、滥发认证标志行为的发生,同时摘 取通晓 或不通晓 检查的方式,对获证组织使用认证标志的情景进行检查,确保获证产品数量与认证标志使用量相匹配。 国家认监委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针对食品农产品认证活动组织“拉网式”检查,严格打击假冒、超期、超范畴使用认证证书和标志的违法行为,社会各界如发觉有机产品认证活动中涉嫌违规行为的,可拨打12365进行投诉、举报。 质量:真正来 达“有机请求”难度很大 有专家认为,即使一个生产基地获得了有机产品的认证,它也可以随时违反标准进行一些“非有机”的操作,但由于有机产品对环境原因请求极高,往往很难通过检测产品来确定它是否真的“违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