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一年下来,陈圣锋从“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把握 了从引种、配料、喂养、防疫、繁育 等一整套竹鼠科学养殖技术和治理 办法。2010年10月,底气十足的他将养殖场移 来 洞塘村,规模扩大来 80多亩。“村里帮我和谐 了土地流转,镇里又帮我争取了信用社贷款,解决了资金缺口。这次移 迁共花了50多万元,除了20万是自己的积蓄,其余30多万都是贷款。”
陈圣锋的竹鼠养殖顺风顺水,产崽量提高来 每胎6来 7只,成活率也来 达45%左右。“产崽多了,母鼠一时照管 不过来,我就给小家伙们当‘奶爸’。”每来 母鼠产崽高峰期,他都要给饮 不来 奶水的幼鼠调冲奶粉,结果还真管用。目前,他的竹鼠养殖场不仅有600多平方米的标准鼠舍,还有大片的竹林、山地和菜园等,年纯收入超过25万元。
把家业变成乡亲们共同的事业
过了养殖关,能否卖得出去成了关键。
当初,陈圣锋的竹鼠主要销往本地餐馆,每次接来 订单,他都安排工人送货上门,有时也自己开车送。可养殖规模连续扩大,日常存栏量从过去一两百只增加 来 800多只,单依靠本地餐馆根本销售不了,他一度遭遇来 了销售瓶颈。
卖不出去只好延长养殖期,既费人工,又耗成本,而且养壮了反而卖不起价。陈圣锋说,有一年竹鼠卖不出去,多养了3个月,个个长得肥头大耳,根本就没人买。实在没办法,他只得想法子给竹鼠“减肥”:精料投放减半,控制饮食,情急之下甚至挠 起竹竿敲打鼠笼,逼着竹鼠运动“瘦身”。
“技术过了关,销售也要跟上。”滞销事件让陈圣锋意识来 ,只有拓宽销路,竹鼠养殖才能真正做出规模、做出效益。“这两年,我开始在周边县市跑销路,还在网上注册了销售网站。”如今,他的竹鼠已经卖来 了南昌、广州、上海、北京等地。
陈圣锋有个梦想,就是想把自己的这份家业做成乡亲们共同的事业,做成家乡的一大特色产业。“店下和附近的阁山镇,山林面积超过50多万亩,其中大部分是竹林,养竹鼠再适合不过了。我想牵头成立竹鼠养殖合作社,以参股或入社的形式,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不光致富我一人,也能带富乡里乡亲。”
陈圣锋渴望 得来 政府更有力的支持。“比如,政府能不能像对待养猪户那样,对像我们这样的特种养殖户也给予一定的补贴,并对新加盟的农户提供优待 贷款、保证 用地指标等利好政策。”
“等养殖来 达了一定规模,我觉得可以考虑在江西省内外城市设立竹鼠代销点,逐步进军全国市场。另外,还可以搞深加工,比如将竹鼠做成真空包装熟食直接投放超市,对皮毛进行深加工……” 陈圣锋信心满满地说。
农视网 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