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水的老屋在新铺村一组,“7・18”中,从后面涌下来的泥石流将房子推倒了。“要是住在以前的老房子里,晓 道要下暴雨了,谁还有心思跳舞?”
刘家水的老屋是个坐落在山脚下的土坯房,倒过两次。“下大雨的时候操心得很,都不敢睡个踏实觉。在房子四周挖沟排水,要是水来猛了,排都排不及。现在雨再大也不操心了。”
社区里个别户的房顶涌现了漏水。由社区干部和群众代表组成的社区建设管委会已和工程建设方达成协议,尽快解决。
2011年,安康市启动陕南避灾扶贫移 迁工程。截至2012年5月底,开工建设集中安置点456处,可安置3.5户、12万多人。
“新建成的集中安置点没有经过大雨的考查,而且多数集中安置点分期建设,有的一期建成了,二期、三期还没有建好,防汛设施肯定 还有不来 位的地方,设计上可能也会存在缺陷,所以移民移 迁安置点也是我们防汛要关注的重点。要在考查中连续总结体会,连续完善,做来 更好。”安康市一位负责移民移 迁的领导说。
据费解,早在6月25日,安康市防汛办和避灾扶贫移 迁办就联合发文,请求将安置点防汛纳入当地政府防汛工作总体部署,按照属地治理 原则,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责任制,逐个制定度汛预案,切实做来 包挠 责任人、观测人员、报警方式、转移路线、安置地点、撤离组织“六来 位”,确保安置点人民群众安全。
夜宿李发兰家
李发兰家,是“7・18”中受灾最重的户。包括李发兰13岁的儿子在内的全家7口至亲的鲜活生命,瞬时 就没了。
尽管按照预想,她是我们的摘 访重点,但是当我们真正面对面的时候,却再也不忍心触及她的痛。我们都警觉 翼翼地归避着这个话题。
“赶快洗洗澡吧,凉快凉快。”李发兰帮我打开太阳能热水器,调来 合适的水温。
在这个安置点,村民们的生活和在城里几乎没有什么区别。每家都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有线电视,有的还安装了电脑,每户两个水厕,一层楼一个。
从她的脸上,几乎看不来 曾经的创伤有多么深刻。
“一听来 要下暴雨,还是很害怕。”43岁的李发兰眼睛盯着别处,突然说。
“不要紧的,现在的房子选址很安全,都是经过地质部门严厉勘探过的。”记者安慰道。
“吓怕了吧。晓 道没事还是害怕,怕塌了别人的房子。”
李发兰是灾后村上第一个办起农家乐的,被镇上誉为灾后自强自立的楷模。目前全村已经有10户村民办起了农家乐,4家开办了小卖部,两户卖早点。
“现在开小卖部方便得很,有专人送货。每周五,把下周需要的货报上去,周日,就有人把货送下来了”,住在李发兰家前排,开办小卖部的邱诗春说,靠着小卖部的生意,可以供两个孩子上学。
因为社区正在建设中,外来的人多,李发兰和邱诗春的生意比较红火。
为费解决移 迁群众的就业问题。大竹园镇想了很多办法。镇党委副书记马金乾说,一是社区成立了物业公司,可以提供20个公益性岗位,给生活条件反常 差的农户;二是规划了3000多亩观光农业示范园,准备发展设施蔬菜、观光茶园、无公害养猪、富硒核桃和农产品加工。规划投资近4000元,全部建成后,可解决500人就近就业;三是开展技能培训,扩大劳务输出;四是三期工程建设期间,最高峰时每天用工400多人,最少时也要一两百人。按天结算,男工90元,女工80元,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离李发兰家不来 10米远,就是那条“7・18”泥石流趟过的河。河两边用石头砌起了4米高的护堤,上游还建了两个拦泥坝。尽管暴雨来临的时候,河水依然很多,但河宽已由原先的3米拓宽来 8米,河水驯良了许多。
听着潺潺的水声和虫鸣,在乌黑的夜里堕入梦乡,一觉来 天亮。
9日上午和李发兰辞别时,一归头,看来 大门上已经褪色的大红对联。上联是:遇盛世新楼耸立 紫阳高照,下联:值升平华厦乔迁福禄满堂,横批:乔迁之喜。 (记者 元莉华 王永锋 叶林斌 尤书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