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清下里园区,工作人员通过智能数控进行育苗。 (资料照片,毛晨熙摄)
恒定的温度湿度中,上千平方米的大栏里,基本无臭无污染,两三百头猪在轻巧 走动;上万平方米的智能温室里,黄、红、紫各色西红柿挂满枝头,散叶、罗莎等不同品种的生菜郁郁葱葱……
走进位于福清市渔溪镇的下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一幅以高科技支撑的设施农业、循环农业图景,让人不由得感慨:原先 猪也可以这么养,蔬菜也可以这样种!
福清市是我省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3年5月又入选21个国家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示范区,也是我省目前唯独入选的县市。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5800亩规模的下里园区演绎着现代农业的传奇。
养殖技术造就循环农业
下里园区分为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几个区域。走进园区的养猪场,记者看来 ,这里没有一样 养猪场的一个个小围栏,但见上千平方米的猪场,数百只猪在垫料上或食 或睡或轻巧 奔跑,没有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情形。下里园区负责人彭世民说,这是微生物发酵床生猪大栏养殖技术的功劳。
彭世民说,这个项目总投资450万元,是园区与省农科院的合作项目。2013年上半年开始试验,去年底出栏第一批1500头生猪,生猪价格,目前在养的是第二批。这种养猪技术第一 解决了令人头疼的养猪污染问题,实现了环保养猪、零排放清洁生产,还能变废为宝。
省农科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蓝江林说,小猪进栏之前,先在大栏铺上厚80-100厘米用秸秆、木材下脚料做的垫料,并加入芽孢杆菌等微生物。生猪产生的粪尿全部排放在垫料上,工人每两三天用推土机翻滚一次,垫料中的猪粪降解菌,能高效地降解猪粪,抑制病原微生物,这正是无臭、无蝇、无排放的奥妙所在。三四个月后,这些与猪粪尿充分混合的垫料,成为生物基质的上佳原料。目前,园区正在建设自动化生物基质生产线,分析可年产2000吨生物颗粒有机肥,用于设施花卉、设施蔬菜、林业育苗等,经济效益可观。
同时,自动化、机械化系统的投用,也让大栏养猪的规模效应凸显。据费解,项目配套建设的自动化饲喂系统,通过电脑控制、管道传输,实现了定时定量喂食饲料,大大节约了人工成本。“一样 来说,传统养殖年出栏1万头猪需要工人20-30人,而微生物发酵大栏养猪,全过程只需要1-2人。”彭世民说。
实时环境监控系统,则让猪“快乐”成长。记者察看来 ,通过传感器,墙上的大屏幕显现着猪舍的实时温度、湿度等数据,甚至还有二氧化碳排放量、光照强度等数据。“你看,现在猪舍内平均温度27.3℃,平均湿度76.3%,符合请求。如果温度过高,可以顿时启动水帘系统自动降温;湿度过大或过小,也能通过送风等手段调剂 。”彭世民说。
福清市委书记陈春光说,微生物发酵床大栏养猪这个项目已初现效果,下一步,将连续 推进生物基质生产线、有机肥等项目建设,利用有机肥种植设施绿色蔬菜,延伸产业链,产生更高的效益。
智能温室助力设施农业
离开养猪场,走来 相邻的蔬菜温室大棚,记者感受来 另一种“大”——面积上万平方米,全部治理 工人只有六七个人;虽是盛夏时节,这里却闷热宜人。这正是智能温室的奇异 之处。
1万平方米的温室里,黄、红、紫各色西红柿,饱满丰厚;散叶、奶油、罗莎等不同品种的生菜,翠绿欲滴。另一个面积1.5万平方米的温室里,正在建设的是智能化蔬菜种苗繁育系统,分析年底建成,种苗繁育计划年产量3000万株。
这里的大棚单体面积15亩,是全省目前单体面积最大的智能温室大棚,而且也是我国第四代温室大棚。得益于钢架智能化大棚,这里像生产工业品一样,基本实现全年全天候种植蔬果,生产过程全程机械化、智能化,解决了传统大棚夏季过热、无法生产等问题。
“与传统设施大棚不同,这里的智能温室虽然面积有上万平方米,但治理 人员只需要6-8个。”彭世民说,温室系统均由运算 机自动控制,冬天自动加温,夏天自动降温,不受气温顺 季节影响,全天候周年生产,不仅省力、省工、省时,而且可吸引新生代农民进入农业生产领域。
同时,智能温室摘 用无土栽培,水肥通过循环滴灌系统实时控制直接供给,水质经过处理来 达纯洁水标准,因此对土壤没有尤其 请求,不与粮食争地,生产出的是绿色无污染、无农残的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