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初中毕业的石艳强面临着一个艰巨 的筛选。当时哥哥读大学,家里的经济情景并不好。当时的九屋村是灵川县有名的养殖村,300多户人家几乎家家都有十来头猪,母亲让他学兽医,以后可以归来 村里给猪看病。
3年后,从兽医学校毕业的石艳强没做成兽医。那时候正赶上村里闹猪瘟,猪死了好多,村里的小猪100元一只被贱卖,一时间人心惶惶的。毕业后的石艳强反复摸索 自己来 底干什么好呢?从小父亲杀猪的时候跟着扯尾巴、母亲喂猪时他就一直跟着、反常 喜爱跟小猪玩、食 烤猪筋的他毅然决定养猪。他对母亲说:“既然有猪瘟流行,那么现在市场上就很少人买猪肉,等猪瘟一过,买的人就多了。市场有个周期,有高就有低。过段时间就恢复常态了,我还是想养猪。”
于是,他买了几十头猪开始饲养。为了费解猪的习性,石艳强就在猪圈跟前搭了一间屋子住了下来。“那时候也死了好些。我就睡在猪圈跟前,猪咳嗽了,我能听得见;猪拉肚子了,我能闻得来 ;在猪圈转,发觉猪无精打摘 地不好好食 食,恹恹地,一样 大多是感冒了。经过几年的摸索和预防,现在我的猪基本是不会咳嗽的。”石艳强说。
这几年,由于各种疫情连续,即便是九屋村,搞养殖的人家也越来越少,散户几乎没了,而石艳强的猪却养得越来越多。事实证明,他从前的想法是正确的。2010年,他在青狮潭镇旁的莲塘村租了9亩地,除了建猪舍外还种了7亩橘树。因为将猪的排泄物制成有机肥,施放进橘园,去年他的橘子每斤比村子其他人卖的价格高出一两毛钱。
尽管猪场纯利不错,但石艳强没有满足,他经过连续摸索,发觉市场的需求是在连续变化中的。即便是养相同的猪,只要时机不同,产生的效益就不一样,通过调整季节可以取得更好的效益。以前全年以养肉猪为主,随时出栏随时卖。现在他上半年通过人工授精,加大产仔进行出售;而下半年扩大肉猪养殖,以应付春节期间人们过年及做腊肉等方面的旺盛需求。
科学种养,猪倌娶归大学生媳妇
石艳强的同学石荣荣的爷爷石年弟是青狮潭镇上有名的兽医,村里的猪生病了往往都请他去诊治。石年弟常常指点石艳强怎样给猪打针猪不疼又不出血,打在哪个部位药物吸取 得更充分一些、成效更显然些。这使石艳强明白了“即便是养猪,里面的学问也大得很”。
石艳强发觉,村里的人喜爱来猪舍逛,可他也明白,猪舍是不能随便来参观的,反常 是对于养猪的人来说:不能相互串门,因为一样 情景下各种病菌主要是由脚带入的。他把这一晓 识告诉了村里人。这几年,九屋村大规模相互传染的疫情因此而少了许多。
过去,给猪打防疫针是石艳强最头疼的事。他和母亲两个人一个人挠 住猪,一个人打针,一整天都打不完,而且两个人都累坏了。石艳强发觉,如果猪饿了的话,趁给猪喂食的时候来打针就容易得多了。如今,百余头猪他用不了一上午一个人就搞定了。
“我自己没有读过大学,但觉得晓 识很重要,一直想找一个大学生老婆。”石艳强说。这样的好事还真让他给碰上了。
2009年,石艳强遇来 了和他一起在桂林学车的小敏。大学毕业的重庆姑娘小敏从家乡来桂林工作,很快跟石艳强热恋了起来。小敏发觉,石艳强每天早上6点多就起床打扫猪舍,给猪喂食,一忙就是大半天,中午还给一家人煮饭。石艳强的努力赢得了小敏的爱情。如今他们已经成为幸福的“准爸爸妈妈”。
记者问:“你不觉得养猪很辛苦很累么?你没有想过去做其他工作?”
“啥事总要有人去做,如果怕累怕辛苦,做任何事情都做不成功。养猪也一样,养好了,也会取得很好的效益。”石艳强说。
石艳强没有像村里的很多青年那样外出打工,而是摘 取科学养猪让自己的家庭和个人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让村里人为之注目。就像他的母亲王正兰感叹:“我养了一辈子猪都抵不过我的崽。”
一个“下海人”和他的野猪养殖三“步”曲
人物简介
1996年,在上世纪90年代初那股下海潮的冲击下,不少人舍弃 “铁饭碗”下海经商,临桂县两江镇高塘村的徐杰就是其中之一,他舍弃 了桂林市某事业单位职位“下海”。13年后,他曾经营的音像制品商店由盛转衰,日渐式微。2009年,他开始进行野猪养殖。他不用饲料,保持用粮食喂养,要生产出桂林的有机猪肉。如今3年过去了,他是否完成了生命中的再次华丽转身?记者进行了探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