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猪过度依托 进口饲料价格受制于人
“猪周期”频频伤农凸显产业软肋
业界建议从饲料、种猪、流通等全产业链增强我国“肉碗”控制力
进入5月以来,我国各地生猪价格从不断数月的深度归落行情中强势反弹,而在猪肉价格涨跌之间,“猪周期”频频伤农,产业软肋屡屡暴露,种猪依托 进口、饲料价格受制于人、产业集约化程度低等一系列行业弊端逼问出“肉碗怎么才能端稳”的大问题。此外,在猪价处于深跌行情时,《经济参考报》记者调研发觉,尽管国内生猪行业“产能过剩”,但猪肉进口甚至存在走私入境的可能。而和猪价归落形成对比的是,在相当程度上依托 进口的饲料价格却在上涨。
业内人士建议,“猪粮安天下”,必须加快我国生猪产业走上一体化经营发展道路的步伐,增强与美国、欧盟等国际大型肉食企业的抗衡力,宜从饲料、种猪、流通等全产业链角度增强“肉碗”控制力。
种猪过度依托 进口
我国大部分中小型养殖场存在重引种、轻育种的情况,因为技术育种差、治理 水平低、猪舍环境差等原因,导致企业养殖陷入“引种-退化-再引种-再退化”的不良循环中。
我国是生猪养殖量及消费量大国,最能体现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的种猪资源长期靠进口,是长期困扰业内人士的一大问题。
我国每年消费的猪肉已经超过5000万吨,但是,绝大部分商品猪肉种源依托 进口,本土生猪市场份额极小。“决定猪肉品质的种猪大部分依托 进口,其弊端就是一方面令价格受制于人,有的企业花大价钱买来的只是国外一样 的种猪;另一方面,存在很大的疫病风险。”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正邦集团商品猪江西公司总经理陈罗平说。
江西省畜牧兽医局局长黄峰岩则表示,我国大部分中小型养殖场存在重引种、轻育种的情况,因为技术育种差、治理 水平低、猪舍环境差等原因,导致企业养殖陷入“引种-退化-再引种-再退化”的不良循环中。
据业内人士介绍,美国、加拿大、丹麦等国家都有国家引导建立的育种体系或组织,几乎回集了所有的优秀种源。我国缺乏以政府组织引导为主建立的生猪育种体系,目前生猪育种的主体主要是大型企业。
记者在摘 访中费解来 ,正邦集团种猪种源以加拿大系为主。2008年至今引种1600余头,并与加拿大联合育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技术,并在国外育种技术的指导下,很快建立起了繁育体系。目前,育种技术已实现与加拿大同步接轨。繁育的“双肌臀”大白猪,通过了农业部的技术鉴定,评定意见为“国际先进水平”。
受访人士普遍认为,我国育种体系建设目前还在初级阶段,应加速建立起我国自己的生猪育种体系,以掌控“肉碗”品质源头。
饲料价格受制于人
当前在生猪饲料供应和价格问题上,国际市场占主导。我国是全球豆粕购买量最大的国家,年需求约8000万吨,其中80%靠进口。
此轮“猪周期”在深跌行情时,饲料价格受国际行情影响而上涨。从事生猪业研究近30年的正邦集团摘 购总监焦联德介绍,生猪饲料60%为玉米,20%为大豆。2月份以来,中国养猪网,受国际大豆市场影响,豆粕每吨上涨五六百元。据农业部观测,至5月第二周,饲料价格依然上涨,全国玉米平均价格2.40元/公斤,比前一周上涨0 .8%。全国豆粕平均价格4.12元/公斤,比前一周上涨0.2%。
业内认为,要端稳手中“肉碗”应提升产业上游饲料话语权。焦联德表示,当前在生猪饲料供应和价格问题上,国际市场占主导。我国是全球豆粕购买量最大的国家,年需求约8000万吨,其中80%靠进口,而进口又多是依托 美国期货定价,国内的豆粕、豆油价格也是紧跟美国大豆价格的走势。
据焦联德介绍,尽管最近两年美国大豆丰收,价格却没有大跌。豆粕虽只占饲料比重的20%,但是对养殖户的成本变动而言却占一半比重。玉米每吨价格震荡仅在两三百元,而豆粕价格震荡幅度却在两三千元。
产业加速升级迫在眉睫
由于我国生猪产业集约化程度有限,产业基础依旧薄弱,受访人士普遍表示,要从根本上解决生猪生产的规律性震荡问题,应统筹兼顾、综合施策、长短结合、标本兼治。
“今年以来,面对深度归落的生猪价格,我国通过收储冻猪肉、增加 贷款等措施对市场信心起来 了提振作用。各地也摘 取了引导养殖主体调整结构,加强生猪保险产品创新,开发商品猪保险产品等措施。但是,从长远来看,亟须引导行业加速走向一体化经营道路,建立起现代经营体系。”黄峰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