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春,由于养殖技术不来 位,对猪涌现的疫情没有防疫体会和技术,存栏的160头仔猪和育肥猪,死得只剩了30来头,投入的11万元资金一赔而光。
惨重的缺失 让何建华夫妇俩明白了科学养殖技术的重要性,那一年,两人双双走进县里的农广校学习畜牧养殖技术。
经过3年专业培训,夫妇俩不仅取得了中专学历,更把握 了猪、羊、牛等畜牧业科学养殖技术,刘俊还学习了党校农经治理 大专课程,取得了大专学历,2009年8月,被县农牧局和科技局聘为“农民技术员”。
有了科学的养殖技术做保证 ,但没有规模,照例赚不了钱。2011年初,夫妇俩投入了牦牛25头、绵羊200只。2012年末,25头牦牛出栏,为他们带来了10多万元的收入。
看来 “钱”景,夫妇俩更增强了规模化发展的信心。当年,在镇政府的支持下,何建华办理了5万元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将牦牛存栏增加 来 了117头;2013年春,乘着双联惠农贷款吹来的春风,两人又贷来 了50万元双联贷款,将牦牛养殖数量增加 来 了207头。
小发展,大困难;大发展,小困难;不发展,最困难。随着夫妇俩牦牛养殖数量的增加 ,难题也接踵而来。传统的散养方式,不仅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大,且与国家和市上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保护生态的政策不相符合。同时,也严重制约着他们走规模化发展之路。
何建华说:“思路决定出路,只有随时调整适合自己的发展思路才能创造更大的收益。面对困难,两人没有停滞不前,而是以发展的思路去摸索 问题。经过一番思量,今年7月,夫妇俩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开始尝试将牦牛进行规模圈养。
圈养取得成功,为规模化养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夫妇俩的事业发展步入了一个新台阶。
为帮助和扶持夫妇俩扩大发展规模,建设养殖小区,走科学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之路,镇政府主动为夫妇俩和谐 地块,将村里位于柳树湾山边的一块21亩的荒滩地划拨给他们。
发展养殖小区,给夫妇俩带来了新的渴望 。两人毫不犹疑地拿出了60多万元积蓄,全部投入了小区建设。今年7月,养殖小区顺利动工。刘俊高兴地说:“这些暖棚建成后,可养殖牦牛500头、羊1500只。建设这60座暖棚,政府还给我们补助18万多元,政策太好了,真正鼓舞 了我们做强做大养殖业的信心和干劲。”
勤劳共创富裕
在村里,何建华夫妇是人们公认的“先进”和“带头人”。
两人2005年一起入党,刘俊曾是村委会主任,是村里人眼里的好主任,更是远近著名 的养殖“专家”,如何给牲畜防病、治病,如何育肥快长,他积极传授,上门服务。
“这两口子,是我们村里的能人,不仅积极给村里人教授养殖技术,还带领 大家创业发展。”村民盛田德说。
何建华曾是村妇委会主任,她带领 群众敬老爱老,是镇里评出的孝老爱亲模范,还是县十二、十三届党代会党代表。
2009年以来,随着夫妇俩养殖越做越大,他们的规模养殖思路在全村起来 了“典型示范、带动引领”的作用。
作为村里第一家养猪专业户,在他们的示范带动下,村里有10户人家发展设施养猪业,实现了增收。
作为第一家养牛专业户,通过他们近二、三年的带动发展,如今,村里的养殖户从零星几户发展来 了58户,存栏牛40多头、羊过百只的养殖户有20多户,存栏羊过300只的养殖户有7户,存栏牛近百头的也有4户;暖棚从2011年的35座发展来 了133座。
由于全村的养殖规模上去了,前来收购的商贩开始多了起来,销路畅通了,价格也较以前增加 了不少。
做好做大养殖业,必须切实走科学化、标准化、规模化的发展之路,实现规模边际效应。
这正如何建华夫妇所想:“要想做大养殖业,只有加大发展力度,形成地域规模,才能产生‘地气’,营造更好的销路。”
今年8月,刘俊带领 村里5户村民成立的“古浪县丰达凯莱生态专业养殖合作社”成功注册。刘俊说:“我又圆了一个梦。这个合作社的名字是我10年前就想好的,我一直在等着自己做强做大的这一天。”
镇干部姚延宾说:“何建华夫妇圈养牦牛获成功,为今后转变牦牛养殖方式,大力发展设施牦牛养殖业做了有益的实践。他们不仅是磨河湾村也是黑松驿镇的养殖‘明星’。他们的成功,佐证了农业主体生产模式是山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实现了自己多年的致富梦。刘俊说:“这一切,都得益于党的好政策,特别是市上实施农业主体生产模式以来,引领农村群众逐步转变生产方式,从土地的单一种植向设施农牧业等多元化、特色化发展,为土地带来了多倍增长的效益,也为我们带来了致富的信心和勇气。相信我们山里群众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张宏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