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实景】在位于南康市赤土畲族乡东北部的生猪清洁生产示范基地,记者看来 基地建起了沼气池、调剂 池、调蓄池、暗排污沟、污水管道。该市负责人介绍,去年以来,在全市12个生态养猪小区,筛选了规模适度、种养结合的30家规模养殖场为示范户,实行污染防治。
【新闻聚焦】解决污染的根本出路是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着力点在于加快养殖小区和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目前全省60%的大中型养猪场和重点区域规模养殖场已完成或正在进行标准化改造。全省已建成126个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50个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区,加速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各地着眼于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推广标准生产、生态养殖等方面的作用,引导畜牧龙头企业特别是加工企业在畜禽主产区域建立一批畜禽生产基地,进一步推广和完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龙头企业“托养”、“寄养”等产业化组织,提高了标准化养殖水平。
【记者点睛】从全省来看,除污染难治理外,散养畜禽还存在着科技含量低、生产水平低、饲料转化率低、养殖效益低等问题。建设养殖小区和标准化规模养殖是引导散养户转变生产方式的有效手段。因此,在养殖小区和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的建设上,要保持发展与规范并重的原则,建立健全规范的动物防疫、饲料供给和环保设施,实现安全生产、清洁生产,逐步提高畜牧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同时,要大力推广“猪—沼—果、猪—沼—菜、猪—沼—鱼”等生态养殖,实行种养结合,减少有害物质排放,发展节粮型畜牧业。
兰永清 本报记者宋海峰
◆成功体会◆
万年养猪场污水变身新能源
满足自用并供3000多户农户生活用能
本报万年讯(记者严若虚 通讯员陈妙庭)万年县大力发展沼气工程,规模养猪场每年产生的110多万吨污水,如今变废为宝,成为新能源。截至目前,全县已有36家规模养猪场建成大中型沼气池,年产沼气163万立方米,除猪场自用外,还可供3000多户农户生活用能。
万年县是传统的生猪养殖大县,也是全省四大生猪出口基地县之一,2009年出栏生猪达71万头。过去,因治污成本过高、找不来 好的利用方式等因素,各规模养猪场产生的大量污水都是直接排放,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近年来,该县加大投入,把生猪养殖污染治理作为保护生态促进生猪业可不断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挠 ,主动推广以沼气为主的环保新能源生态农业模式,争创全国生猪生态养殖示范县。
坐落在该县齐埠乡塘背村的万年齐顺畜牧养殖公司,年出栏生猪1.1万头。2007年底,该公司建起了2400立方米的大型沼气池,使猪场每天产生的100多吨污水全部得来 处理,同时投资10万余元铺设输气管道将沼气送入塘背村。村民江柏川说,以前这里臭气熏天,苍蝇蚊子很多,井水也发臭。如今,村里的空气好了,水变清了,80多户农户每年大半年都不用砍柴。据费解,该公司今年还将新增一条输气管道,使塘背村200多户村民全部用上免费沼气。
此外,该县争取来 的2009年中央新增沼气项目正在加紧施工。该项目总投资3146.66万元,处理池达2.4万立方米,建成后年可处理猪场污水60万吨,年产沼气90万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