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生产中,哺乳仔猪的死亡率在猪场内是最高的。在常态生产状况下,死亡率可以差别很大(从1~l5%),而在母猪健康状况差或治理 纷乱 的猪场,仔猪死亡率可能更高。当然,哺乳仔猪死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母猪的因素,又有仔猪的因素,但更多的是饲养治理 的因素,应该分别摘 取相应的措施。
一、哺乳仔猪死亡因素及时间估量
1.死亡因素
由表l可以看出,在断奶前的死亡率中,压死(其中大部分是弱仔)、弱死、饿死的仔猪占总死亡率的79%。死亡的根本因素是治理 的疏忽和不当,真正由于传染病或感染死亡的比例很低。
2.死亡时间
由表2可以看出,哺乳仔猪在出生后第l周内的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76%,而头3天又占了第1周死亡数的70%,因此,在头3天这一个阶段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降低死亡率。
3仔猪初生雷与死亡率的关系
由表3可以看出,初生重低的仔猪死亡率高,若体重低于0.75kg,死亡率可达70%以上,所以保留体重特低的仔猪,将显著提高死亡率。主要因素是弱仔体内各器官没有发育完善,活力低,没有能力获得足够的奶水,被饿死、压死的比例更高,特别是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全,容易发生腹泻和全身感染。
4.初生重对以后生长性能的影响
由表4可以看出,初生重越大,成活率越高,生长速度越快。但初生重太大的仔猪又容易引起母猪难产,特别是初产母猪,难产造成分娩时间及仔猪在产道内停留的时间延长,导致仔猪缺氧、活力低。
二、降低哺乳仔猪死亡率的措施
1.母猪的治理
(1)种猪的筛选
筛选体型较大的种猪,并适当推迟后备母猪的配种时间(如在第2或第3次发情时配种),可以使母猪的产仔数多、初生重较大、泌乳量高且使用寿命延长。
(2)改善产房环境
全进全出的猪场一定要严厉冲洗和消毒,等干燥至少3d后才能进下一批猪,以保证消毒的成效。母猪的最适温度为18~22℃,超过26℃,每升高1℃,每天摘 食量降低200 g左右,因此夏季应注意降温。新猪场或新铸铁地板请求光滑,不能有毛刺,以免残害关节处的皮肤。(3)调整母猪摘 食量
配种后的头2天尽量少喂,以保证顺利受精和受精卵着床。妊娠前期摘 食量不宜过高(注意:妊娠前期摘 食量高或体况偏肥,可导致哺乳期摘 食量下行),一样 1.8~2.2 kg/d,可根据环境温度的变化和饲料营养浓度适当调剂 ,如在冰冷 季节可提高营养浓度或者提高饲喂量,而在炎热季节可适当降低。提高妊娠后期(妊娠90—107 d)母猪的摘 食量,一样 为3~3.5 kg/d,但不能增加 太多,否则会造成母猪过肥,引起胎儿过大难产。母猪的体况标准为产前7 d上产床时来 达3.5—4分。
(4)合理的免疫和用药程序
切实做好猪瘟、伪狂犬病、粗壮病毒病、乙型脑炎、蓝耳病等病毒性疾病的免疫接种,因为在木乃伊胎、死胎或弱仔多的窝内,母猪的健康状况通常不好,并且产后仔猪的成活率低。
大部分细菌是通过母猪传播给仔猪的,因此,在产前、产后一段时间内饲料中添加特定的药物如枝原净、强力霉素等,可有效降低母猪的感染率和子宫内感染的比例。但加药时需要考虑母猪的摘 食量,保证每头母猪能够得来 足够的药物。也可以在产前、产后注射长效抗生素。
(5)合理使用氯前列烯醇和催产素
在妊娠第l l2~1 13 d凌晨注射氯前列烯醇2 ml/头(可颈部肌肉注射,但最好在阴户注射),可调整产仔时间来 白天,反常 是夏天,以利于饲养人员的治理 。在生下4—5头仔猪后,可以注射催产素(剂量不能太大,每次20 lU)加快分娩速度,没有开始分娩则不能注射,以免子宫颈口不开放,收缩力太强,使胎儿窒息死亡。产后注射催产紊可以促进子宫内恶露的排放,减少子宫炎发生的机会,也可在产后注射氯前列烯醇,除能增进恶露的排放外,还可促进泌乳。
(6)合理营养,防止母猪分娩体力不足及缓解热应激
能量不足和缺钙都可降低子宫的收缩力,造成产程延长,导致泌乳障碍。反常 是夏季,产程一样 比其它季节的长,要消耗母猪更多的能量,并且容易造成仔猪活力低。因此,提供合理的营养,反常 是能量饲料和钙的补充就显得尤为重要。油脂(如豆油)代谢产生的热量低,可以在母猪摘 食量低的时候补充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