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探索和实践,长沙县因地制宜成功推行三种治污模式:对养殖密集区域推广经济实用的“改栏”模式;对中小型养殖户摘 用“猪—沼—果(渔、菜)”或室外生物发酵垫料饲养等种养平稳 综合治理模式,进行干湿分离、雨污分离,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对大型规模养殖场均摘 用工业化治理模式,在路口镇、金井镇、福临镇建设3个有机肥料加工厂,进而来 达室外零排放的成效。
“革新式”的养殖转型
“管住了污染,就管住了县域生态环境。”经过五年的治污行动,长沙经开区党工委书记、县委书记杨懿文的这句话得来 了印证。老百姓说:“青山绿水又归回了。”
对这场声势浩大的乡村变革,感受最深的还是古华山村。古华山村支部书记彭进每次见来 记者来摘 访,都会热情地端上一杯茶:“你放心饮 吧,不像以前,外村人一来 我们村来,都不敢饮 我们的茶水,因为怕地下水受来 了污染。”而让村干部们更骄傲的是,治理前,古华山村是“臭名在外”,虽然赚了钱,但低着头走路;治理后,古华山村,臭味渐除,钱也没少赚,更重要的是走路可以抬头挺胸了。
曾经的养猪大户叶前进如今只养了几头猪和60多只羊,对于环境的感受,他有着更直观的表达:“现在白天终于可以打开窗户了,晚上可以开电灯了。”他说,在五年前,想都不敢想,白天一打开窗户,臭气扑面而来,晚上一开灯,因污染而大量滋生的蚊虫直接就绕着灯泡飞。
与叶前进“限养生猪”相比,路口镇的养猪大户黄天柱筛选了完全舍弃 养猪。由于自家的猪场正好处于禁养区内,从16岁就跟着父亲养猪的他卖了所有存栏生猪,并投入160万元将猪舍改成厂房,办起了雕塑加工厂。一年时间,雕塑厂产值突破了500万元。随后,他又着手成立了蔬菜专业合作社,如今种植规模正在逐步扩大。
像黄天柱这样的转产农户只是一小部分,长沙县并没有摘 取其他地方“一刀切”的做法,而是引导养殖户进行科学养猪、生态养猪。
走进位于路口镇的“鑫广安”绿色生猪养殖基地,在这个存栏8000多头的养殖场内,看不见污水横流、闻不来 猪粪恶臭。基地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基地摘 用的是“畜禽污染治理合同环境服务”治理模式,对猪场废水进行处理,以来 达粪污固液分离、水质净化的成效。污水进入处理厂,在水体过滤消毒后可以归收再利用;猪粪通过技术处理后可以制成土肥和有机肥,一样 土肥每吨可卖600元,而有机肥售价可达3000元。
“新农村、新环保、新生活。”长沙县生态文明办主任常势良指着长沙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宣传手册对记者说,这就是新时代的农村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