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是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人类社会向信息化快速迈进的世纪。作为的渔业, 所面临的不仅是严峻的考验, 更是难得的机遇。我们应把握住这个机遇,正确地制定方针政策和规划, 组织科研力量, 根据渔业生产发展和管理的需要, 适应市场经济规律, 并投入必要的,大力发展在渔业中的应用。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我国传统渔业,提高渔业领域信息化水平,加大科技进步在渔业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 促进渔业和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渔业现代化这一宏伟目标。
二、我国农业信息化的步伐正在加快
近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建党90周年专题节目大篇幅报道了福建南安市康美镇兰田村党委书记潘春来用信息技术带领全村脱贫致富的事迹。据了解,兰田村位于福建泉州,2004年全村收入只有2.9万元,累计外债40多万元。已经是知名企业家的潘春来当年被任命为兰田村支部书记。在潘春来的带领下,兰田村创办了基于网上交易的信息平台——世纪之村信息平台。农民通过开设农家网点营销农产品、购买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农产品营销节约了时间、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收入。农村村务也公开透明。由于这个信息平台农民用得起、懂得用、爱使用,该平台已发展农家网店2247家,发布村务公开信息73万多条、农产品信息240万余条,每月成交额逾亿元,提供了18840多个就业岗位,月实现毛利润75万元。2010年全村财政收入达到3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3660元。兰田村通过信息技术解决小生产和大市场矛盾、解决城乡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推行农村村务公开透明的方法已在泉州市2374个行政村推广。兰田村先后被评为泉州市、福建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示范村。潘春来当选为福建省人大代表,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兰田村应用信息技术,透明了村级政务,点燃了农民创业的激情,构建了新型增收模式,创新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大市场的连接机制。
“十一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重要成绩,信息化基础明显改善。经过“十一五”努力,覆盖部、省、地市、县的农业网站群基本建成,各级农业部门初步搭建了面向农民需求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为农民提供科技、市场、政策等各类信息。据统计,我国农业网站数量达31000多家,其中政府建立的有4000多家。农业部相继建设了农业政策法规、农村经济统计、农业科技与人才、农产品价格等60多个行业数据库。“十一五”期间,农业生物环境信息获取与解析、农业无线传感网络、农业过程数字模型与系统仿真、虚拟农业与数字化设计、精准农业与自动监控、呼叫中心、移动通信、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已经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农业政务管理、农业生产经营以及农产品流通等领域开展了相关应用推广工作,并且发展迅速,有逐步深化的趋势。
“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环境将更加优化、需求更加迫切,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面临重大机遇,任务也十分艰巨。今后五年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信息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升,信息化与现代农业融合初见成效,服务体系更加健全,运行机制逐步完善,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整体水平翻两番,农业农村信息化总体水平从现在的20%提高到35%,基本完成农业农村信息化从起步阶段向快速推进阶段的过渡。养殖领域,积极推行健康养殖方式,在设施养殖水平较高的养殖地区,开展养殖业信息化示范。研制推广设施养殖环境智能监控系统、联合选育网络辅助决策系统、饲料配方辅助决策系统、动物健康管理辅助决策系统和动物疫病诊断与预警辅助决策系统等,实现集约养殖场健康养殖的智能化管理。积极推进船舶自动识别(AIS)、捕捞作业系统、船舶自动导航系统和渔船管理系统在捕捞渔船上的应用。加快发展农业信息技术。加强农业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研发,努力推进农业资源监管信息化建设。加强农业变量作业、导航、决策模型等精准农业技术的研发,对种植业用药、用水、用肥进行控制,促进种植业节本增效。加强农业生物环境传感器、无线测控终端以及智能仪器仪表等信息技术产品研制,对设施园艺、畜禽水产养殖过程进行科学监控,实现农业信息的全面感知、可靠传输和智能处理。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与示范,对各种现代农业信息技术进行中试、熟化与转化,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