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福建社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严正表示,此次涨价主要源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饲料涨价了,工资成本上升了,因此养猪成本提高了。养猪没钱赚,生产数量自然就下行了,最终造成了市场供应的紧张。”
他坚定驳斥“肉价上涨是通货膨胀的开始”的说法,“所谓通货膨胀表现为大部分商品都涨价,整个人民币贬值。此次涨价只是肉价以及鸡蛋等副食品价格上调,社会上其他商品价格震荡不大,因此通货膨胀的说法是很不客观的。”
严正还表示,从社会长远发展来看,猪肉等商品相对于一些工业制成品,比价的提高是符合价值规律的,是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的。现在的关键是不能让猪肉涨价的利益落来 中间商手中,利益要给农户,要真正成为传递给养猪农民的价格信号,才能推动畜牧业发展。
福州大学公共治理 学院院长王健也表示,目前我国生活消费品已经完全市场化了,因此商品价格的变动会受来 市场供求的影响,这种震荡肯定 是阶段性的,因此,市民应该理性对待物价的上调,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本报记者 江娟珺 洪玉英 叶光 周昆 见习记者 韩燕丽 陈佳佳 黄惠/文 记者 许艺民/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