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户端 查看最新行情
每经记者 金微 发自北京
昨日(10月17日),有晓 情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中储粮对大豆收储政策现持观望态度,相关部委已经上交报告,对大豆收储存在的争议目前正在和谐 中,“今年收储方式可能会变,收购主体不再完全是中储粮,主体多元化不排除外资加入的可能。”
不过上述消息还未被官方证实。
收储政策或现调整
目前,国内的粮油收储由中储粮主导。
昨日,国家粮油中心举行了国家暂时储备 东北大豆50万吨的竞拍会。上述晓 情人士称,昨天是本年度最后一次拍卖,因为下周国家储备大豆暂停拍卖,“中储粮今年对收储政策持观望态度”。
他表示,一方面是受来 腐败案的影响,中储粮渴望 通过改善政策以挽归自己的声誉;另一方面,中储粮是自负盈亏的企业,每年的收储任务给其带来一定影响。
近期,中储粮频频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黑龙江林甸直属库火灾,以及河南中储粮腐败窝案,暴露了其治理 体制纷乱 、监督薄弱等问题。9月23日,中央第一巡视组也向中储粮反馈了其纪检监察力量薄弱、基层腐败案件高发多发等问题。
恰在此时,中储粮也迎来了重大人事变动:中储粮总经理赵双连代替包克辛出任董事长、中粮集团副总裁吕军出任总经理。
东方艾格大宗估量 师马文峰表示,吕军主政中储粮将会带来市场化改革,尽量减少政策粮油收储,引入市场化力量促进收储政策更有效。
上述晓 情人士也表示,养猪论坛 ,中储粮收储有补贴,但作为企业而言,其本身也需要考虑市场问题,“收储政策会连续 ,但主要是以什么量什么价来收,改变现行收储方式,应该会引进其他收储主体,不排除外资机构。”
事实上,目前在东北大豆的收购市场上,由于国产非转基因大豆作原料的尤其 性,除了国储,有实力的外资机构也已经参与进来。此前,本报去年11月1日就曾报道过,益海嘉里在黑龙江溢价收购大豆,不仅从豆农手里高价收购,还从国储拍卖市场高价接盘。
或不再一刀切
每年10月前后,主产区黑龙江的大豆成熟后,国家收储政策就会启动,而豆农也可以依据收储价格安排大豆交易。收储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托市收购保护豆农利益和国家大豆及油料产业。
不过近年来,这一政策引发多重问题和矛盾,特别是受来 压榨企业的诟病。此前,黑龙江压榨企业就埋怨 称,收储政策抬高大豆市场价格,导致企业在市场收不来 大豆,造成无豆加工的局面。
对此,卓创资讯农产品估量 师孙光梅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收储进行了近10年,粮食价格逐年提高,深加工企业成本居高不下,但农户那边的增收却没有得来 显然体现。
从政策设计来看,收储政策主要倾向于保护豆农而来 达保证 大豆种植面积的目的,但是近年来,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却逐步 萎缩。来自黑龙江大豆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黑龙江大豆的产量低于去年,播种面积缩减来 3372万亩,相较于往年减少527万亩。
孙光梅说:“相对于收储价格的上涨,农民种植成本上涨得更快,豆农种植意愿下行。”在她看来,一味提高收储价格,国外进口来的大豆报价也会相应提高,这实则变相地补贴了国外的供应商,国内油厂受损不说,进口大豆依然蜂拥而至。
金石期货研究所副所长高艳滨在接受摘 访时说,从2008年持续收了几年,收储并没有扩大大豆面积,“另外收储价格抬高,一些企业从老百姓那里收储大豆难度较大,他们连开机都成问题,这些市场主体的企业需要有一定的自主权,可以让大豆流转起来。”
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行业也一直唤 吁对中储粮的政策进行改革。事实上,在中储粮成为单一的收储主体之前,国内大豆收储的主体也有九三集团这类大企业,而新的调整可能重新引进这些企业。
上述晓 情人士也提来 ,这次中资企业都提交了各自的报告,包括中粮、九三、中纺集团等,这些报告提交给了发改委,目前尚在讨论之中。
此前,国家发改委就改革油脂国家收储政策征求意见时,其在“关于完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长效机制的研究”中,明确指出,以最低收购价和暂时收储为重点的粮食托市收购政策严重扭曲了国内粮食市场价格,尽快探索实行对粮食市场扭曲较小的差价补贴、平稳价格措施等,逐步替代最低收购价和暂时收储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