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 【】 【】
白明:未来国产大豆需要实现“四大”2013-03-04 11:29 | | 分享来 : 作者: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白 明
白明 经济学博士,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
中国证券报:有观点认为,国产大豆能否摆脱目前的逆境关键在于其是经济作物还是粮食作物的定位上。对此,您如何看?如果是经济作物,为何要收储?
白明:任何一种作物都具有双重属性,即粮食属性和经济属性。只是有些作物偏重粮食属性,有些作物偏重经济属性。
从属性角度来看,大豆的经济属性较强,偏向经济作物。但需要明确的是,判定 一种作物能否收储,不是看它偏向粮食作物还是偏向经济作物,而是要看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和战略地位。对其重要性和战略地位的判定 ,则取决于该作物是否关乎市场、是否关乎国计民生、是否关乎粮食安全。大豆作为经济作物,却同时兼备了市场、国计民生、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所以被纳入收储行列。
中国证券报:国产大豆为何逐年萎缩?
白明:从近几年国产大豆发展情景看,国产大豆逐年萎缩主要受国内原因影响。
第一 ,国内大豆种植缺少统一规划。大豆价格上涨时,农民便跟风种植;价格归落时,农民又大面积减少种植。
其次,国内土地机会成本上升。一方面,城镇化的发展抬高了土地的占地成本,农民将耕地性质做了改变。另一方面,在农民看来,目前一亩土地的种植收益远不及在外打工的收益。这解释,一亩土地的机会成本已上升,农民宁可舍弃 种植也不愿舍弃 在外地打工的赚钱机会。
再次,农民对收储政策的不满以及农业生产资料的上涨等原因,减少了农民种植大豆的意愿。
中国证券报:进口大豆为何竞争力强?
白明:由于进口大豆是转基因种植,其产量高、单位成本低,价格相对国产大豆产品相对便宜。
从进口大豆产业链看,以ADM、邦基、嘉吉、路易达孚为代表的跨国公司大举进入中国。通过原料进口贸易、直接建立合资或独资企业、资金参股来控制国内大豆产业。有媒体报道称,4家跨国公司不仅垄断了中国80%的进口大豆货源,而且在全国97家大型油脂企业中有64家参股控股,占比达66%。从原料来 加工再来 食用油市场,中国大豆产业已被跨国公司渗透。
相对于国产大豆,进口大豆在价格和产业链方面的优势增强了其竞争力。
中国证券报:国产大豆只能靠政策保护吗?是否有别的、内生的应付之举?
白明:政策保护是必要的,但在政策保护下,国产大豆却逐年萎缩,解释政策保护作用有限。但更值得反思的是,政策保护的能力有没有那么大?政府需要投入多少财力进行保护?如果投入大量的财力,是否会违反WTO规则?
因此,尽管保护是必要的,但如何保护更重要。我认为,除了政策保护,国家应给国产大豆更多的政策支持,让“输血”变为“造血”。
面对国产大豆的逆境,第一 要增强它作为一种商品的价格弹性。增加 它的价格弹性,也就是要增加 它的可替代性。试想如果大豆是一种刚性需求的商品,那么无论价格如何上涨都要购买。其因素就在于,消费者缺少对大豆之外的商品筛选。在此情景下,必然要增强盛豆的价格弹性,即可替代性。例如以其他粮食品种替代它作为粮食作物的粮食属性,并发展相关的非豆产业替代其经济属性,对其形成双重替代。这一方面会增加 消费者筛选的多样性,保护 国内大豆市场价格的平稳,另一方面,减少国际市场用大豆带来的要挟。
加强盛豆的深加工。多开发一些大豆的功能,例如保健功能、绿色功能等,对其进行经济加工,增加 其附加值。同时也增加 了大豆的价格弹性,因为深加工的品种往往可筛选性较大。
保证 种植面积。需要明确,器重保证 供应,更要器重保证 供应能力即潜在供应力。因此,在保证 大豆产出的同时,更要保证 种植大豆的种植面积。这就需要国家加强对休耕政策的支持。一旦国内需要大豆,能够确保随时能种上。因此,休耕可作为一种长期保证 ,收储则作为应急性保证 。这样便形成一个包括种植能力保证 、国家性收储保证 、商业性储备保证 在内的长短期结合的保证 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