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初,发改委约谈压榨企业,因素是部分压榨企业上调了小包装食用油价格,很快,约谈成效显现,食用油价格在大豆价格连续上涨的情景下并未涌现大幅度涨价的现象。
夹缝中生存的压榨企业一方面面对大豆价格的连续上涨,另一方面还要严厉遵守国家调控豆油价格的政策,为了保证一定的利润,大量压榨企业筛选在豆粕期货市场上进行操作保证利润。
大豆被压榨成豆油和豆粕两种副产品,压榨利润简单来看就是豆油和豆粕的销售收入减去购买大豆的成本,在期货交易中被称为压榨价差。大豆加工商们对大豆、豆粕进行价差交易以来 达保值目的。
如果压榨价差大于大豆加工商们预期的加工利润时,大豆加工商会买入大豆期货合约,同时卖出豆粕、豆油期货合约。这样在期货市场对压榨利润的保值操作能保证加工商获得高于预期的加工利润。同时,投机商会参与来 价差的交易中来。由于国内没有豆油期货,压榨价差就成了大豆和豆粕的价差交易。
大连商品交易所交易的大豆一号和大豆二号合约,由于与压榨企业所用的转基因进口大豆标准不一,交投一直不活跃,难以承担压榨企业套期保值的任务,豆粕期货则因为相对同质化,成为大量套保套利资金争夺的战场。
6月中旬,大豆现货价格在3450元/吨左右,豆粕期货1301合约价格为3250元/吨。榨油厂预期大豆成本将连续提高,而豆油价格被限制,压榨利润越来越薄,很多压榨企业都在大商所买入豆粕期货合约,渴望 能通过豆粕期货价格的上涨来实现期货纯利大于现货亏损。
“目前国内油厂挺粕以坚持压榨利润的做法已经成为正常。”一位期货公司的人士说,“不这样做油厂全得死。”
不过,豆粕作为蛋白饲料,是畜禽、水产养殖的主要饲料来源,豆粕价格的连续上涨已经减少了豆粕用量,但不能完全替代。饲料价格带来的后续效应是猪肉、蔬菜、鸡蛋、牛奶等诸多产品价格的上扬。
8月底,发改委再次约谈压榨企业,请求不要再热炒豆粕价格,不要挤压下游饲料、养殖企业的利润。
压榨企业在6月以来的这轮豆粕暴涨中获利良多,加工利润已经从5月的几乎不赚钱一度提高至500-600元/吨,算得上是近两年来利润水平的最高值。
“由于豆粕期货价格比现货价格低很多,现阶段套保商们锁定价格的时候或会遇来 困难,”一位大宗商品估量 师告诉财新记者,“压榨企业的套期保值已经做得相当自如了。整体的操作模式大概是在国外多单买大豆,在国内做空大豆,也可以做空豆油和豆粕。油厂会根据市场的情景调整量,根据价差进行锁定。”
博弈资金
一位业内期货估量 师向财新记者表示,“对于多头来说,资金是在期货市场中拼杀的关键。大部分做空的人,主要是大豆和豆粕的供应商做套期保值的,以此对冲未来不确定的价格风险。”
还有观点认为,中国的资金导向变了,开始炒作一些价格相对低的东西,农产品的价格相对偏低,引发资金的追逐也很常态。
“随着豆粕价格的暴跌,海外市场大量的资金可能会转向受QEⅢ影响较大的风险资产,比如黄金、白银等金属类产品。而国内期货市场的资金流向跟海外不同,它没有自己的逻辑,只是跟随市场震荡筛选资金流向。”一位大宗商品估量 师说。
此前被热炒的农产品期货还有白糖。2010年初,国际糖市增产,进口糖成本大幅下行,导致国内郑糖指数大幅下行,5月中旬来 达最低点4672点。随后由于甜蔗种植期内天气问题导致的供给不足,11月9日,郑糖指数创下历史新高7447点,较此前上涨59.4%。紧接着11月11日由于国际糖市大幅下挫,加之国内进入新榨季节,供应紧张局面缓解,受此影响郑糖指数大幅下挫,2010年底企稳徘徊在6200-6600点区间。
现货市场的农产品也曾掀起几轮热炒。2010年大蒜、绿豆等农产品的几十倍的暴涨让人瞠目结舌,一度高过鸡蛋、猪肉等价格,让囤积炒作的投机商趁机大赚了一笔。资金热炒的结果,导致盲目扩大种植面积,最终引发供大过求,价格一落千丈。
上述估量 师说,“每个阶段不论是在期货市场还是现货市场,都会涌现热炒的品种。尾随豆粕此轮爆炒之后,未来几年可能会复制此番行情的是大连黄大豆一号。”
对看空豆粕的一方来说,“国家不答应粮食涨价太高,要控制CPI、控制物价。当然还存在一些投机商,他们追逐的不是对基本面的判定 ,而是价格的震荡,这种做空不是有计划的,只是相机行事。”业内估量 师告诉财新记者。


